党建引领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助重庆“专精特新”企业飞得更高
第004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建引领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
助重庆“专精特新”企业飞得更高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重庆“专精特新”企业飞得更高
市政协主席会议开展专题协商
本报记者 何春阳

    “专精特新”企业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生产。(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观点摘要

  ■“各部门应全面收集梳理各级各类惠企政策,然后‘为政策找企业’”

  ■“对竞争力强、存续期长的企业主导产品,给予更大、更长期的支持”

  ■“我市金融支持供给实效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可探索人才带事业编制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模式”

  ■“通过推动上市来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要加速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重要基础。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创新引领的排头兵,“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重庆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今年2月出台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重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未来又该如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发展?近日,市政协主席会议就如何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专题协商。

  生态

  开展“店小二”式服务,营造更好营商环境

  “营造优良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是催生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键。”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综合分析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后,指出了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高、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又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补链强链、解决技术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完善优化服务中小企业的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易小光认为,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应全面开展“店小二”式服务,扮演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这类角色,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真真切切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怎样才算“店小二”式服务?易小光举例,比如设计“线上+线下”双循环服务模式;开设“线上政策超市”,推行惠企政策“一键直达”手机端;完善“一企一策一人”服务专员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配套等困难,“也就是说,要让政策红利直达中小企业,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系列好政策。”

  如何持续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服务?

  璧山区政协副主席徐建明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要做到‘为政策找企业’。”在他看来,各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不断扩大“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成”等改革成果,深度整合和精简压缩,坚持以问题、需求和结果为导向,全面收集梳理各级各类惠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就能实现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同时,要最大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专利申请效率,改进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在市政协常委、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山眼里,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还包括加强政企互动,对研发投入奖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企业发展重要环节加大支持;健全保护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推动科技创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

  培育

  加大孵化力度,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重庆应如何培育优质企业?

  易小光认为,不仅要丰富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大力招引“专精特新”企业,还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具体而言,可制作企业画像和企业标签,实施“靶向培育”,促进企业“微升小”“小升规”“规成专”“专上市”;瞄准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落地一批强链补链稳链项目;围绕全市3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工程,打造“链主”与“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共同体,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对接合作、配套协作。

  “提振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梯度进阶,构建有的放矢的培育机制,这是我关于加速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三点建议。”巴南区政协副主席白勇认为,对照沿海先进地区和新时代发展要求,我市还存在部分中小企业迈入“专精特新”动力不足、培育政策有待优化、申评机制不优等问题亟待解决。

  他建议,对标“专精特新”32项申报指标,强化线上智能筛选推送、线下走访引导,做实做细惠企纾困政策,以“一对一”帮扶,激活企业主动性,让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大入库企业培育辅导费用支持力度,压缩不必要环节,降低达标申报成本,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入“专精特新”培育库。

  白勇表示,同时,还应围绕解决技术难题、培育“先锋军”任务,想企业所想,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技改扩能、研发创新。针对专、精、特、新4个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孵化企业4个经度,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标准化指标体系。对经互联网申报和大数据分析后难以成功获评的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针对性的培育计划,形成有的放矢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创新

  让科技为企业创新赋能,成就更多“隐形冠军”

  “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打造质量更优、数量更多的行业标杆企业,是摆在各行业、各区县面前的重要课题。”市政协委员、江北区政协副主席马懿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以及对2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当前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研发投入力有不逮、产品存续心余力绌、专利转化力不从心、企业转型有心无力等问题。

  究其原因,除了研发投入资金占用多、回收周期长、投入意愿不强外,还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渠道不畅通、缺乏数字转型专门技术支撑等因素。

  如何破局?马懿认为,应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完善出台有关研发、主导产品、专利转化的专项扶持政策。根据研发成果的技术创新程度、市场接受程度,以专家评价结果、市场占有情况为标准,通过后扶的方式加强资金支持;

  对竞争力强、存续期长的企业主导产品,在多个方面给予更大的、长期的支持,培养更多“隐形冠军”“百年老店”;

  对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成果通过资金后补、融资安排等方式,促进其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产品、主导产品。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由政府牵头,组织“链长企业”“链核心企业”和链上中下游企业开放相关企业信息,解决企业信息隔离问题;引进和推荐一批有实力、有水平的数字供应服务商,为有意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优秀企业提供整体方案、技术支持、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

  易小光也十分认同实施政策支持,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他表示,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科技攻关,优先支持“小巨人”企业牵头申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破零倍增”等,让科技为企业创新赋能。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方面,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等,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应用。

  金融

  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顺利发展

  金融支持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

  “我市出台了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举措,比如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与银行机构的对接机制,推出‘专精特新’信用贷等,但我市金融支持供给实效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苓玲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提升基金定向引导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管理边界,细化引导基金容错机制,增加财政经费投入。

  二是提升银行精准服务力,推进授信审批观念从“看过去、看资产、看股东”旧思路,转变为“看未来、看技术、看团队”新理念;整合数据、融资、政策、服务等信息资源,探索“企业、专家、银行”多方联动机制;落实好“白名单”制度,注重服务时效,简化融资环节,提高融资审批效率。

  三是提升直接融资驱动力,加快构建特色化服务发展链条,探索“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模式;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探索国有企业注资持股,以大项目、大工程为依托,实现资金链和产业链互利共赢的金融扶持;推进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管理工作,引导企业灵活进行市场融资。

  “通过加大上市帮扶力度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市政协委员、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洪铭在书面发言中也提出三点建议,“专治”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主“不愿上”“不能上”“不会上”:

  ——变“事后奖励”为“事前引导”,变“一次性奖励”为“分阶段补助”,对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在资金上“帮一把”,对上市有顾虑、意愿不足的企业从政策上“暖到心”,由事后“锦上添花”变事前“雪中送炭”,调动企业上市积极性,让企业从“不愿上”变为“我要上”;

  ——扶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从“小而多”向“精而强”成长,持续做大上市企业“蓄水池”,提升企业实力“精准扶”,让企业从“不能上”变为“乘势而上”;

  ——市级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工作合力,挂图作战,在产业扶持政策、各类资金补助、项目申报认定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联动支持,加强上市辅导“尽心帮”,让企业从“不会上”变为“带头上”。

  人才

  引育并举,改变“留不住人”的窘迫状况

  在专题协商现场,多位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才”这一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

  “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育。”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负责人,王金山直言,要把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完善和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和激励方式,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

  易小光认为,坚持引育并举,才能强化“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支撑。他建议从加强人才培训力度和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两方面共同发力。

  一方面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市内高校及职业院校签订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协议,政府给予培训补助;另一方面是畅通“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技术研发负责人、管理团队核心成员等,在住房、经营贷款、岗位补贴等方面配套相关优惠政策。

  马懿则提出采取“高校+企业”的方式,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听取企业意见,并采取高校学习、企业实习等方式加快对紧缺人才的培养;组织中小企业到相关高校举办专门招聘会,加强专业人才供需对接;既着眼于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支持,也着眼于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专才的引进支持,解决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的窘迫状况。

  徐建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专精特新”企业“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情况比较普遍,行业领军人才、前沿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依旧匮乏。

  对此,他认为,可以探索人才带事业编制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以及人才编制挂靠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岗位招才、引才、留才的“蓄水池”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