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遗产见证了开埠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等历史阶段中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白手起家干工业的奋斗史,在全国工业遗产中具有独特价值,是重庆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创新的过程,要不断提升重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水平,发挥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大力推进重庆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和中国工业文化旅游中心。
聚焦发展方案,高规格布局项目。近年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多个重要文件关注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为各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指明了方向。一是对标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高起点谋划重点项目。充分衔接国家部委牵头编制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规划要求,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区域引领性、投资带动性的重点项目,打造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格局。二是切实推进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明确项目运作标准。聚焦《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结合国家工作部署,支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研究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标准规范,系统摸底、收集、梳理重庆市工业遗产资源,包括工业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存,建立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体系,推动各区县和部门积极做好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三是推动成渝地区工业遗产文化线路建设,共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大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对接力度,推动长江沿岸工业遗产集聚带、成渝公路沿线工业遗产集聚带、工业遗产文化体验点的形成,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一批集文化展示体验、主题博物馆、文创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遗产文化线路。
深挖价值内涵,拓展服务功能。任何时代的工业遗产,都是由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共同构成。要深挖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为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博览和工业文化旅游赋能。一是深挖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构建“四史”教育的“活教材”。要把蕴含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址保护好,把工业遗产中的“四史”故事整理好、宣讲好。二是重视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要发挥好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优势,把科学精神融入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中,服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既要加强工业遗产的研究力量,推动工业遗产的课题申报与成果转化,深入分析工业遗产的科普价值;又要推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人才支撑,鼓励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开设工业考古学、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注重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打造城市地标。工业建筑及其所构成的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机械时代简洁、明快、高效的大生产特征,造型往往比较新颖独特。通过创意包装后,其焕发的包豪斯风格、赛博朋克等工业美学,能够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展现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
加大宣传力度,点亮城市文化空间。川渝两地宣传部门应加大工业遗产的宣传力度,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主题活动,营造包容性强、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一是多渠道征集工业遗产藏品,支持工业博物馆、文创园等活化利用形式的建设。要大力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鼓励民间收藏者和企业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体。二是注重IP赋能。要着力丰富工业遗产的IP内容,梳理好一批被遗忘的工业文化、科技创新、劳动模范等“重庆工业故事”,进一步推动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和文化保护传承。三是不断创新拓展宣传方式和路径。利用5G、人工智能、VR、AR、MR、短视频等手段推出可视化、沉浸式、交互性的产品,丰富工业遗产的宣传推广形态。通过主题报道、图书出版、拍摄宣传片、微电影、影视作品宣传植入等方式增加工业遗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贯穿线上线下的集研学教育、达人交流、文旅消费、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渗透传播方式,将工业遗产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1SKGH02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