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奋力谱写“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第0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巴渝新篇·云阳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云阳奋力谱写“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发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
云阳奋力谱写“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杨永芹

    云阳县城全景图。(资料图片) 程建铭 摄\视觉重庆

    G42沪蓉高速云阳东互通立交工程正式通车。(摄于2021年3月8日) 通讯员 刘兴敏 摄/视觉重庆

    云阳县环湖绿道,孩子们在彩云阳光儿童公园玩耍。(摄于2021年9月28日) 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近年来,云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发挥云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推动提能升级,奋力谱写全面建设“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云阳新篇章。

  “耕读云水间,梯城展新颜!”

  4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坐车从G42沪渝高速云阳收费站下道后,车行约2分钟,就看到以此理念设计、占地2万平方米的一座现代化高铁站——云阳站矗立在道路左侧,疾驰的调试列车呼啸而过。

  这座现代化的高铁站,将承载云阳133万人的期盼,让云阳进入高铁时代,加快融入全国高铁网。今年郑渝高铁将全线开通,届时云阳将实现“2小时重庆、宜昌,3小时成都、武汉、西安、郑州,6小时北上广”目标。云阳,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向开放的桥头堡。

  如同这疾驰的列车,云阳正加快提能升级,以饱满的激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朝着全面建设“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云阳的新目标全力冲刺。

  即将融入国家铁路网 新坐标里的新区位

  “等高铁通了,我就坐第一趟车到重庆,去看孙子;再坐高铁去上海看女儿。”今年68岁、家住云阳高铁新城黄石街道新龙街96号的湛北平如此说。通车后,他从家步行至高铁站只需10分钟。

  湛北平,见证了云阳高铁站从无到有的建设全过程。郑渝高铁还没开通,他已经开始规划高铁时代的新生活。

  “目前要坐高铁需从万州换乘,今后家门口就可坐高铁,出行太方便了。”湛北平自豪地说。

  高铁不仅将便捷云阳当地居民的出行,拉近云阳与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也将深刻改变地处三峡腹地的云阳在中国版图的区位。

  随着今年郑渝高铁全线开通,云阳将进入高铁时代,彻底告别对外只有一条东西向高速公路的“口袋式”交通现状,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坐高铁,到万州,只需10多分钟;到巫山,只需40分钟;到重庆中心城区只需2小时;到郑州,只需3个多小时;到北京6个多小时……

  城市现代化,交通要先行。不仅是高铁,高速公路也正在打通云阳对外联系的瓶颈。

  江龙高速2024年通车后,云阳将形成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十字形高速公路网。巫云开高速2025年通车后,到开州半小时,到巫溪缩短半小时。同时,沿江高速南线万州至巴东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云阳“三横一纵”高速骨架网结构初显。

  为加速融入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云阳正在打造“半小时轨道圈”“1小时云阳”,提出建设万开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外联内畅,放眼云阳县城内部:长25公里的城市内环大道、长45公里的外环大道全面贯通,长33公里、总面积500公顷的环湖绿道全线开放。

  云阳打通了交通大动脉,改变了“物理”时空,带来了“化学”变化,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全县活力释放、高质量发展安装了新引擎。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在全国一盘棋中布局落子

  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要发展,就必须在国家战略的宏图中谋划,在坚守“国之大者”的信念中前行。

  如今的云阳,正被发展机遇垂青。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指出: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发挥垫江、梁平、丰都、忠县、云阳节点作用,带动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等。

  2021年10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同意云阳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2021年7月,重庆发布《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绘就万开云同城化发展蓝图,其中明确了加快建成三峡城市核心区,到2025年,形成以万州城区为核心,开州城区、云阳城区为两极的都市区……

  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陆续实施。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站在新起点,云阳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云阳发展的长板和短板。

  过去五年大发展,为未来积能蓄势:

  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1+5+42”工业发展平台全面构筑,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三大主导产业聚势成群,产值突破300亿元;城市能级品质双提升:城镇化率达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6平方米……

  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等殊荣,推动了云阳综合竞争力、区域影响力、辐射带动力全面增强,持续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不断上升。

  成绩固然亮眼,然而补短板刻不容缓:产业发展还不均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营商环境还需优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发挥比较优势,云阳提出今后五年加快建成“五地一支撑”的总体目标:

  ——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厚植绿色本底,筑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建成“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量培优“千亿工业”;

  ——建成“科技创新承接地”:发挥创新驱动“乘数效应”,着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通发展,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支撑体系;

  ——建成“公园城市标杆地”:持续提升城市生态能级、产业能级、管理能级、服务能级,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山脉、水系、路网串联城乡,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统筹好乡村和城市,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打造“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云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

  立足新目标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填格赋能

  新坐标、新定位、新目标,云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填格赋能。

  4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雨后的云阳数智森林小镇,一棵棵景观树木吐着嫩芽,园林式的布局,让小镇处处展示着绿色生态与现代高科技融合的景象。

  在2021年10月投运的华为“云数据”中心,记者看到“云数据”已经建成云阳政务云、产业云、智慧医疗云、农业农村云等10多个云平台。其中产业云已经拥有150家企业。这些企业无须再单独建立企业平台,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选择云模块进行智能化运用。

  “手机上点击‘设备管理’模块,公司设备使用状态、点检报修等情况一目了然。”诚信杭萧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手机上就可完成报修全程,流程简单,报修效率高。

  “这是华为在渝东北建立的首个‘云数据’中心,未来它将打造成三峡城市核心区的云平台,向渝东北地区企业和政务单位开放。”华为云阳基地项目经理汪兴忠表示。

  根据规划,数智森林小镇主要布局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培育数据采集处理、数据标注、软件开发、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数智森林小镇是云阳强化创新驱动,围绕“一城一区一廊”建强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市级高新区创建,加快构建万开云科创走廊的重要举措。

  不仅如此,在打造产业链、构建千亿产业方面,云阳已经建成了西部首家广告材料产业园,形成集广告材料生产、广告产品包装印刷、广告艺术设计开发、广告材料装备制造、广告耗材配套等为一体的广告包装产业全链条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广告包装材料相关企业10余家,2021年实现产值约25亿元。“十四五”末,园区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争创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方面,云阳已经迈出重要一步。2021年11月26日,万云城际公交开通。公交线路沿途共有47个站点,线路投入12台车辆日发24个班次,双向循环运行,单向里程60公里,全程执行惠民票价16元;正在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共建万开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

  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批批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源头发力,云阳正在奋力谱写“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云阳县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地一支撑”是云阳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为更好实现“五地一支撑”总体目标,云阳提出以项目化、清单化、事项化的方式,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综合承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创业生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水平、社会事业发展、营商环境水平、民主法治建设等“十个提能升级”的路径举措。

  “通过以上举措,我们将带动全社会、全方位、全领域提能升级,推动云阳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云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读云阳这5年>>>

  500亿元

  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连上三个“百亿级”台阶 ▶670平方公里

  绿色本底不断厚植,建成延绵67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58.5%,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75%

  2.5万户

  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285处,解决8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房屋2.5万户。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万名群众,消除城区“蓝屋顶”32.8万平方米

  300亿元

  “1+5+42”工业发展平台全面构筑,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农业五大特色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500公里

  实施500公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施5425公里“四好农村路”硬化改造,行政村通畅率达100%,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为100%、95%

  53%

  城镇化率达53%,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7%,建成市级美丽宜居乡村37个,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4个

  2184.41万人次

  202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84.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4%、18.3%

  资料来源/杨永芹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