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左一)在引导居民有序排队。 |
|
唐大勇正在转运医疗废物。 |
|
唐潮为隔离群众采购生活物资。(本组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
3月23日午后,连续几日阴雨后,有阳光温暖脸庞。
巴南区花溪街道前进社区核酸检测点,49岁的张丽引导着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居民有序排队。防护帽下,她的眼神略显疲惫。
自3月13日花溪街道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以来,身为前进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张丽已在抗疫一线坚守了整整10天。
这10天里,气温如过山车般从近30℃下滑至10℃左右,防护服里的张丽也经历着从挥汗如雨到冷得打哆嗦的巨大反差。
但每天天未亮,她便会到达核酸检测点,安排一天的工作;万家灯火时,她带着志愿者挨家挨户宣传排查;深夜,多喝几杯茶水抵抗一天的疲倦后,她又埋头梳理情况、核对数据、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10天连轴转,张丽甚至记不起有几天没见着丈夫唐大勇和儿子唐潮了,“几天前在社区看到唐潮一眼,他当时在帮被隔离群众买菜。”
张丽不知道的是,从3月14日开始,1996年出生的唐潮就已经奋战在抗疫一线了。
作为花溪街道民主村的工作人员,听说街道要抽调人手支援抗击疫情,唐潮毫不犹豫报了名,“尽自己所能,能帮一点是一点。”
于是,从前进社区到土桥正街社区,时常能看到唐潮扛着大包、拎着小包,帮居民采购、分发生活物资。从早到晚,他要么在检测点位上对出入人员及车辆进行登记、测温,要么跑超市按单子为居民采购物资,就没有闲的时候。
几天前,唐潮为前进社区的居民运送物资,张丽第一眼居然没认出儿子,“平时他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那天蓬头垢面的……”
其实,比儿子更加蓬头垢面的,是张丽53岁的丈夫唐大勇。
身为花溪街道生态环保中心负责人,疫情期间,唐大勇每天带领医疗废物转运员,守牢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闸门”。
最初,花溪街道仅设置了一个核酸检测点,随着疫情的发展,核酸检测点最多时设置了23个。
每天,唐大勇都要确保每一个点位每一个环节不出纰漏。
“我们不是和时间赛跑的‘大白’,也不是挨家挨户排查的‘铁脚板’,但我们的工作也容不得一点马虎。”唐大勇说,每天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结束,待所有工作人员离场,他就要和同事们一起,把点位上产生的医疗废物无遗漏转运,确保日产日清,杜绝发生二次污染,“收集、消杀、打包、暂存、转运,流程都一样,但风险极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感染。”
每天都要凌晨4点左右才忙完工作,唐大勇双眼布满血丝,口罩后的脸颊上也是胡子拉碴,“一家人都在一线挺好,都是党员,责任和担当就体现在这种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