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检察治理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技能型社会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第008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系统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检察治理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大力发展技能型社会职业本科教育
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沿视角

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张晓平 周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筑牢信念根基、练就过硬本领、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筑牢信念根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一代,必须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的精神指引。一是优化社会环境,营造理想信念教育良好氛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使青年随时随地能接受到先进价值观念的熏染,通过宣传榜样模范人物、弘扬典型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强化青年的家国情怀、道德风尚、职业观念,激发青年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热情,凝聚青年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二是创新教育模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导向,深刻把握青年的思想行为方式和心理情感特点,通过在心理上形塑相似的情感、规范和目标,创新青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新模式,催化青年产生对理想信念学习的认识自觉与行为自觉,使青年在思想上、感情上形成具有共性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为筑牢信念根基强化心理共识。三是把握青年主体,发掘理想信念教育内在动力。要引导青年完成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身份的转变,弥补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不足,激活青年主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建立反思内省到行为改正的正向循环模式,持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保持自我定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信心,在成长过程中注入更大坚定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青年要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就必须练就真才实干的过硬本领。一是传承光荣传统,练就奋斗本领。要以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百年奋斗历史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让青年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百折不挠、奋勇当先的奋斗力量,增强实践自觉和历史主动,为青年形成自觉奋斗观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二是提升知识储备,练就理论本领。要强化理论素养,以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弄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提升青年理论能力。三是强化实践能力,练就实干本领。通过统筹协调校内外实践资源,鼓励青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习实训、社区服务、暑期调研等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把青年置于有利于其成长成才的实践环境,帮助青年掌握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具体实践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开阔眼界、锤炼意志、总结经验,深刻理解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的内在本质联系,在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中增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实干能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强化使命担当。坚持从各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强化青年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一是凝聚多元合力,畅通使命担当的实践渠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青年进行使命担当教育的聚合力,大力倡导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建立完善关于使命担当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入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实践基地、搭建实践平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熏陶的高度统一过程中促进青年知与行的双向互动循环。二是优化培育体系,完善使命担当的教育过程。完善和发展现有使命担当培育体系,特别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帮助青年从不同角度去深刻理解使命担当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义,更加高效地实现使命担当教育目标,激活青年内在的使命担当精神。三是强化自我教育,增强使命担当的行为自觉。把握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遵循青年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在极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青年的自我教育意识,鼓励青年立大志、做小事、树大德,以练就自身过硬本领为基点,深入基层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交通大学分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