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融入重庆发展战略和实践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敢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学习百年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融入重庆发展战略和实践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敢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学习百年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2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敢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刘有斌 肖铁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顾百年党史,“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彰显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力量和中国智慧。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底色,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就是承认斗争具有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主动斗争、善于斗争。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依靠斗争先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都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抓住本质,在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中突出重点,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断创造历史、赢得未来。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是党和国家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我们党求生存、谋发展、赢胜利的制胜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通过英勇顽强斗争,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发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应对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彰显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政治品格和伟大奋斗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实践支撑。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历史和实践证明,敢于斗争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入开展“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坚持世界眼光,拓宽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要持续加强实践锻炼,多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大力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本文为市教委202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