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最中国的文化气象冉娃家的花田刨汤宴梅花香里过新年挑银水去山里过年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春节 最中国的文化气象
冉娃家的花田刨汤宴
梅花香里过新年
挑银水
去山里过年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2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 最中国的文化气象

郑劲松

  给春天一个节日,这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给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从文化史角度讲,中国人或许最懂得时间的艺术,也最懂得艺术地表达时间。不妨先来解读一首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题为《元日》的诗,已传诵千年。

  这里的“元日”就是指的农历正月初一,而“元”,就是起始,就是“一”,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夏秋冬四季由此开始轮回。“一岁除”,就是一年的时光到此清零,所以最后一天就叫“除夕”。

  “屠苏”其实是一种草,宋时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诗的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就能感觉到暖洋洋的春天到来了。

  当然,“屠苏”也有房屋之说,大概就是屠苏草盖的平房或草屋,汉代《通俗文》中说“屋平曰屠苏”,北宋《广韵》中也说“屠苏,草庵也”。以这样的意思理解王安石诗句或许更符合逻辑,那就是春风不管高低贵贱,平等地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所以才有了“千门万户”的“曈曈日”——春阳高照、光辉灿烂的气象。

  诗里的“新桃”与“旧符”同样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源于辟邪之说,后来演变成了大门上的门神和门楣的春联等。意思是,春节到来,该换上新的对联了。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解读这首本已通俗易懂的古诗,并非想卖弄文化,而是试图说明,仅仅这首古诗,已再现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气象:爆竹、岁酒、春风、暖阳、对联……烟火气、生活味极强的画面感扑面而来。这哪里是宋诗,分明就是当下。

  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一斑。

  春节文化当然不起源于宋代,而是更为遥远的上古时代。民俗史家说,虽然“春节”一词出现得晚,但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已有4000多年,几乎伴随着一部东方古国的文化史。

  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华民族表达时间或时序的古老天文历法了。

  时间意识,其实就是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所以,时间意识,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自我感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的那一瞬间”,“斗转星移”这一成语悄然隐含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也是古老历法的缘起。

  伟大的先民“观天文以察时变”,发现了日出日落的“这一日”,月圆月亏的“这一月”,而天上北斗七星的形状就像木瓢似的斗柄,随着日月的推延而慢慢旋转。“天圆地方”的空间方位里,这斗柄旋转一圈就是一个周期,谓之一“岁”,也就是今天说的“一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先民们进而发现并渐渐形成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一整套知识体系。于是有了今天还在沿用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四季轮回。为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太初历》将此前历法中以冬十月为岁首改以正月为岁首,确立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从而确立了现今中国春节的最早缘起。

  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时间表达气候与物候,从而指导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伦与文化,这实在非常了不起。2006年,春节与二十四节气一并入选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又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际气象界把之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尽管“气象学”作为学科始见于西方,但朴素的天象观却最早源于东方的中国。

  所以,春节就是中国年,中国年的春节气象万千而精彩纷呈。

  百节年为首,春节俗称“年节”,口头语中又称“过年”。和春节一样,“年”字也已十分古老。甲骨文中的“年”上部分为“禾”,下部分为“人”。金文的“年”字写法与甲骨文同,从禾、从人。“禾”乃谷物总称,“年”象征着谷物丰收。“年”字下部分为“人”,不用说,就是“民以食为天”之意。“靠天吃饭”,不违天时,顺应自然,即是和谐共生。

  气象万千而精彩纷呈的,主要是春节的“吃”以及由此带动的各种民俗。遥想一下,丰收之后,先民结束了一年的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于是,以稻米或五谷杂粮酿酒,杀猪宰羊以做“牺牲”,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便成了风俗。

  传统的春节从上一年的腊月开始,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年味开始飘香;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正式进入“过年”时间;除夕夜,南方北方,各民族大同小异,大概都会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此外,还有贴春联、年画、剪纸;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

  毋庸讳言,这些年俗正在弱化。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古老的春节习俗又在逐渐回归。

  春节本身就是一个回归的节日。这个团圆假期,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互相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

  这是文化的回归,精神的回归,情感的回归,天地人和,淋漓尽致。春节再次成为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如果有一个巨大的扫描仪扫描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此时此刻,一定会有花团锦簇的中国红格外耀眼。这是最中国的文化气象,正在散发人类文明的古老芬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