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聚焦三个方面答好职业健康“必答题”以“群众说事干部答题”机制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好中国故事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聚焦三个方面答好职业健康“必答题”
以“群众说事干部答题”机制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好中国故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好中国故事

马陈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这为新时代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指明了国际传播前进道路和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挖掘故事内涵,促进故事传播实效。立足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一要把中国故事讲真实。世界需要解密中国发展的密码,中国也需要被世界重新认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事实逻辑,讲透彻“中国方案”,讲明白“中国态度”,讲科学“中国数据”,让真实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二要把中国故事讲立体。将中国之真、中国之善、中国之美呈现在世界面前,增强故事说服力。立足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实力,植根中国实践,展现国富民强的道路优势;面向时代背景,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优势;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成就的制度优势;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华魅力的文化优势;利用好4K、5G、AI、VR等媒介技术赋能优势,将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立体、讲感人。三要把中国故事讲全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的奋斗故事,凝聚在百年奋斗征程的每个重大事件、重大节点上,体现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继承和弘扬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显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中国人民的奋斗圆梦与中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坚持。只有将中国故事讲全面,才能让世界更真切地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让故事迸发出更为深刻的说服效果。

  增强故事情感,提升故事动情实效。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深刻道理要用生动的故事来表达。聚焦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想听的事、关心的事、身边的事,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要讲出友情。在中国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故事,要讲好中巴“老铁”故事、中俄互助故事、“一带一路”沿线共发展故事。从微观故事到宏观架构,从每一个中国人到国家形象,在友情故事中拉近人与人、国与国的距离。二要讲出真情。生动的故事,可以抓住国外听众的兴趣点,引发强烈共鸣;真情的故事,能超越语言的藩篱,建构起心灵的相通。要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故事,讲清楚中国科技的创新故事,讲明白中国人民的时代故事,讲动情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交往故事。三要讲出共情。坚持共情、共鸣、共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挖掘中国文化、中国符号中的人类共有朴素情感、人类共通共情心理,引发文化共鸣。

  拓宽国际视野,强化故事动人功效。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讲述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发展故事、文明故事、安全故事、人权故事、生态故事、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中所作出的奉献故事、奋斗故事。用中国心、中国情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讲好中国能力、中国智慧、中国责任、中国担当、中国态度的故事,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就必须立足于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用好的视听语言,打造故事鲜活的画面感、共情的话语感、真实的场景感,将最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及时传播到世界,讲述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创新中国故事的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策略、叙事主题,建构融通中外的叙事概念、范畴和表述,加强叙事效果,为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寻求学理支撑,推动在国际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