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四个坚持”全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以金融法治协同创新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整体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四个坚持”全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以金融法治协同创新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整体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策建议

以“四个坚持”全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李培 李星

  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当前,我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完成总体任务的70%以上,公司治理、国企活力动力、国有资本布局、国资监管等领域成效明显。但国企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新发展阶段更需以系统、依法、综合、源头治理的思维加码消除痛点、加速破解难点、加力疏通堵点,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治企,凝聚协同发展合力。系统化协同化是实现优势互补、协调推进的有效形式。一是统筹协同公有非公有两种经济形式,深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两种经济形式的有机协同推动混改由“混”的量变向“改”的质变深化,形成符合新发展阶段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发挥非公经济的“鲶鱼效应”推动国企在决策机制、运营机制、竞争机制、分配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适应性变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增强“五力”。二是统筹协同内外两种治理机制,推动国企治理结构完善。以“管资本”为核心完善国资监管体制,解决监管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管实物形态向管价值形态转变,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与国资监管工作有机融合,增强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及时性。将健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运行机制与外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融合起来,以国资监管方式、重点和体制的变革为导向,提升国企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依法管企,提升规范发展能力。依法管企是治企之道、强企之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一是严格依法经营管理。紧绷“依法治企”之弦,把国家法律法规、国资监管制度等规则吸收和内化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三重一大”等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等程序性要求,做到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加强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促进依法治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二是自上而下培育企业合规文化。企业主要责任人要切实履行本企业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培养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质,提高依法治企的自觉性。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促使全体员工学法、知法、崇法、守法,培育企业良好的合规文化。将合规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观、发展观、品牌观、社会观等价值体系,使合规成为安全发展的强屏障和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

  坚持综合强企,激发整体发展活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一是以制度化建设提升企业发展的活力与质量。健全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总结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对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制度再部署、再深化。健全完善员工能进能出制度,完善“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市场化用工制度。健全完善收入能增能减制度,推进收入增减与业绩贡献大小挂钩,综合运用股权激励、中长期激励等激发员工积极主动性、创造创新性。二是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与价值发展的融合与平衡。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等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加强国企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自觉将新发展理念、“双碳”理念、共同富裕等价值观念融入企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三是以社会化建设推动企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与均衡。不断提升国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生产要素、产品、服务等供给侧与经济发展需求进步、市场需求变革、人民生活需求提升等需求侧的适配性,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均衡。

  坚持源头兴企,增强持续发展定力。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坚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深入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领导深度融入企业治理中,发挥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二是坚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市场是检验国企竞争力的最佳场域,要主动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聚焦做强核心主业、盘活发展要素、用好体制优势,强化自身结构调整、机制完善和能力建设,在市场中磨砺竞争力、发展生产力。三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国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龙头、牵引和导向作用,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创建一批综合性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塑造重庆“新品牌”。

  (作者单位:重庆投资咨询集团智库研究中心,本文为市社科规划项目:2021NDYB057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