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不泥,古典主义继承下的“反叛”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岳母又寄香肠来老赵的笑容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师古不泥,古典主义继承下的“反叛”
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
岳母又寄香肠来
老赵的笑容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报艺文志②
庞茂琨:
师古不泥,古典主义继承下的“反叛”

韩毅

    庞茂琨

    庞茂琨系列产品(折叠系列)。

    庞茂琨系列产品(镜像系列)。

    庞茂琨系列产品(游观系列)。资料图片

  日前,“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在成都举行。8个主题版块、17个平行展,云集全球35个国家或地区的272位艺术大咖呕心之作,在不同展区亮相,把艺术渗透到成都的每一个角落,沸腾了一座城。

  双年展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型美术展览形式之一,是展现举办国家艺术创新发展成果、打造国际艺术交流平台的文化盛事。

  2021年本应是国际大型双年展“扎堆”的一年,但很多地方都选择了推迟或缩减,如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这让此次成都双年展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展览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的作品同步亮相主题版块和平行展。

  从古典唯美到“虚拟时光系列”,从“舞台系列”到“镜像系列”,从“折叠系列”到“副本系列”……庞茂琨作品风格的不断变化,让观众迷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之所以能够奔腾向前、永不止歇,核心动力是创新。而创新要有深刻的现实洞悉力和宽广的历史感,从而突破自己的拘囿,去把握必然性。”庞茂琨如斯认为。

  近日,笔者与庞茂琨就此展开了一场对话。

  再谈《苹果熟了》

  把欧洲古典艺术美感移到彝族女性身上

  笔者:品味您的作品,首先给人一种浓浓的古典气质——静穆、典雅,但仔细一琢磨,画作中又带着某种“反叛”,有您个人强烈的主观化的绘画风格和语言,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和突破?

  庞茂琨: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都是不断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筛选,而最后沉淀下来的。因此,经典艺术、艺术史是艺术创作的渊源,艺术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不断积累与学习,通过对经典艺术不断修正、改变而逐渐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在我看来,对于经典艺术不能一味地模仿和重复,一定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今天的文化要有艺术家自己的思考与艺术表现。尤其在艺术样式与语言多样化的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与创建自我的艺术语系,并将其有效地揭示出来。

  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将古典绘画的语言与审美气质融入到今天社会的现实之中,并希望在此探索过程中找到自己艺术语言的方式与方法。

  笔者:您的早期作品《苹果熟了》(1983年)誉满美术界,作品把欧洲古典艺术美感转移到偏远地区彝族人物身上,赢得了古典唯美的艺术声誉。您当初把古典主义与乡土现实主义相融合,是否就是一种探索?

  庞茂琨:是的。《苹果熟了》的创作思路是对乡土绘画之上的发展和延续。我在形式和语言上做了一些努力,用欧洲的古典美去关照边远地区原始、单纯、朴素的美,希望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们这代人深受川美77级、78级的影响,我们的创作跟乡土绘画有着内在联系,只是我们开始自觉地去探讨一些新的东西,比如乡土题材中的神秘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在绘画语言上更多地吸收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也更重视在形式上的探索。

  从“镜像”到“折叠”

  在“以人为本”中探索经典与当代的对话

  笔者:后来您又打破以往惯有的图像呈现方式,在技巧和观念上不断突破,去描绘内心的体验和生活的感受,创作了“触摸系列”“舞台系列”“游观系列”“镜像系列”“折叠系列”等经典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庞茂琨:1997年后,我的创作转向“主观情感”。其间,去欧洲看了许多作品,不由自主地激发了我转变创作观念的决心。我尝试着打破有关古典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改变光的切入方式,强调色调的自律性等,开始突出局部的表现性特征,以此避免在创作时受到题材在时空上的束缚。

  “触摸系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有10多张。它们是一些很偶然的形象,也是一些很模糊的局部,作品因形象的模糊而增强了心理的表现力。

  笔者:在“镜像系列”中,您通过“照镜子”这个概念,是想给大家传达怎样思考?

  庞茂琨:该系列作品至少涉及到三个关系,即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从传统的镜子,到今天由技术手段构筑的、进一步拓展了成像功能的镜子的数码变体,都成为自我观看关系中关键的、有趣的媒介。

  这些媒介一方面发挥了屏的功能,帮助投射出自我,实现自我镜像;另一方面,在呈现的同时,它们也产生了关于自我的幻象,转而成为认识自我的阻碍,当然,也成为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关系的屏障,就像幕一样。

  笔者:在“折叠系列”中,您把自己的形象植入古典名作之中,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庞茂琨:这其实是我对古典作品解构的一种方法,不仅是自己,也有很多其他的现代人物形象出现在我的这一系列之中。

  回溯现代主义之后的美术史,对于经典的解读方法有很多,最多的就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或者是风格来重新描绘古典作品。那么我这次的改变恰恰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是沿用原作中大师们的风格,把原作原封不动地临摹下来,甚至是把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形象也以原作的风格融入其中,不露声色地用自己的方式对经典进行一种解构。

  虽然没从语言风格上进行改变,但在最后的画面结果却与原作形成了一种反差。而这种重置、重构也是与时间、空间、文化的多维碰撞相关联的,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

  “副本系列”着眼未来

  创新是艺术家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笔者:此前您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大型个展《庞茂琨:副本2020》,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作品没有展现出传统意义上的完备性,却仿佛肆意飞溅的碎片,以完全非正式的方式随机切割这个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实验?

  庞茂琨:展览名称“副本”,灵感来于英国作家理查·K·摩根2002年所写的科幻小说《副本》。“副本2020”系列是我前一个阶段“折叠”系列创作在空间和媒介上的拓展与延伸,是基于科技之于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危机的一种直觉式思考,旨在探究当代艺术在艺术史文脉中的上下文关系,将这一关系转化对应于当下时代文化与社会现实情景中,通过个人化的视角捕捉,进而创造一个崭新的内源艺术史。

  未来的人类要面临巨大的时代变化,在这之下,哲学、文学艺术等等都还未准备好。这是值得探讨的大问题。我是想用作品来揭示困惑和难题,让大家来思考。

  笔者:回顾您的艺术实践,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您有什么秘诀?

  庞茂琨:艺术之所以能够奔腾向前、永不止歇,核心动力就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中,创新又被置于更复杂的场域之中。在继承与借鉴的二维坐标中,创新应该处于何种位置?

  在我个人看来,面对历史应该有一种关照的态度,而不是回避或者盲目地反叛,应该结合历史来思考我们的今天和未来,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大有作为。我从未刻意回避古典艺术,相反,我对它有着一种眷念,这种眷念一方面是出于对风格、图像的个人喜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曾经坚信人类一直活在历史之中,未来也总是在历史中徐徐展开。

  艺术创新既是技术的更新,更要有深刻的现实洞悉力和宽广的历史感,从而突破自己的拘囿,去把握必然性,不能游离在生活之外。创新还需要胸怀和创意对接,只有抱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胸怀和情怀,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奉献出创意无限的好作品。

  人物名片

  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实现西方古典油画语言在中国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内在转化,不断丰富中国油画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品格,创作了《苹果熟了》、“触摸系列”“镜像系列”“折叠系列”等一大批艺术精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