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聚焦“四城建设”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第012版:走好赶考路 奋进新征程 聚焦区县党代会·黔江
上一版 下一版 
黔江 聚焦“四城建设”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旅美城 集散兴城 工业强城 开放活城
黔江 聚焦“四城建设”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中国峡谷城——黔江 摄/陈彤

    蒲花暗河 摄/王江龙

    黔江民族职教中心

    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闭幕式

    黔江450万吨铁路物流基地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拥有“一江穿城、一峡连城,江峡相拥、城景一体”的独特景致,素有“峡谷之城”美誉。2020年,市委赋予黔江“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新定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黔江将怎样迈出新步伐、开启新征程?

  据介绍,今后5年,黔江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走生态优先型、文旅融合型、区域协同型、城乡互动型高质量发展路子,聚焦“四城建设”,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谋势 把握战略机遇

  黔江,地处重庆与长沙、武汉、贵阳3个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重庆乃至成渝地区南下东进、武陵山区互联互通的战略“桥头堡”。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黔江成为渝东南唯一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县,也由此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武陵山片区叠加形成的区域中心“加强版”、两大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唯一“交汇点”。

  “今后5年,是黔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关键期,机遇优势明显。”黔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黔江目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经济转型升级窗口期、中心城市提升关键期、区域激烈竞争突围期的历史方位。

  一方面,黔江享有成渝地区“两地两中心”的巨大发展红利。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给予黔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同时,黔江在基础设施、城市品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方面领先渝东南,占据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双碳”战略带来的绿色低碳红利,将为生态优势明显的武陵山区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4月26日,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重庆碳达峰的关键期,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近年来,黔江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森林覆盖率达6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350天左右,获评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资源转化空间大。未来,黔江的生态资源将更多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将更多转化为后发优势,特别是随着渝湘高铁“大动脉”的拉动效应,峡谷风光、民族风情、乡村风景等特色资源也将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此外,共同富裕对欠发达地区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内需红利,均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重塑、培育发展新动能,让更多项目、资金、人才等齐聚黔江。

  谋定 明确奋斗目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黔江立足新机遇新优势,以“跳起来摘桃子”的自我增压方式,勾勒出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提升方面,完善“一主两副五片区”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以上。完善现代经济体系,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经济总量在渝东南占比逐年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文化旅游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先渝东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城市。

  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等品牌叫得更响,“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成为全国驰名品牌。乡村建设彰显山地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成为全市乡村振兴样板。

  开放集聚赋能方面,对外开放达到更高水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基本建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医疗、金融、物流、海关等中心功能完备,到2026年外来就医、就学、消费人口占比分别在2021年基础上提高8个、5个、15个百分点。

  美好生活添彩方面,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领先渝东南。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红色基因”赓续相传,民族文化竞相绽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创建成果巩固拓展,文化强区、体育强区和健康黔江加快建设,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党的建设方面,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拓展提升,全区上下风清气正、心齐劲足,政治生态像自然生态一样山清水秀。

  “未来,黔江将在中心城市首位度、城市品牌知名度、公共服务辐射度、美好生活满意度、政治生态清明度等方面再上新台阶,让‘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特色更彰显、功能更完善、品牌更响亮。”黔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谋术 聚焦“四城”建设

  为加快建设“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黔江围绕本地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有潜力的资源,提出“文旅美城、集散兴城、工业强城、开放活城”建设任务。

  文旅美城。以“一城主导、两区示范、三核驱动、全域融合”为重点,实施城市峡谷核心区、官渡峡谷拓展区、神龟峡谷延伸区“三区联建”,精心打造“城在峡谷中,峡谷在城中”的城市品牌。加力驱动城市大峡谷景区、濯水景区、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三驾马车”,提档升级“2个5A+10个4A”精品景区方阵和“5个文体旅活动品牌”,做好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四篇文章”,确保2026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5%以上。

  集散兴城。以放大教育、医疗、旅游“三大集散”中心功能为重点,增强金融、商贸等公共服务集聚辐射力,打造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公共服务高地。依托渝东南仅有的2所高校、3所市级重点中学和国家级中职校,建设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于一体的渝东南教育中心。以“3个三甲医院+2个三级医院”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渝东南医疗中心和西部医学中心黔江副中心。充分发挥旅游协作平台功能,加快建设“资源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

  工业强城。以做强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为重点,聚力打造卷烟及配套、新材料、消费品工业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渝东南工业集聚区,202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依托渝东南首家市级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黔江产业园”,布局大数据产业园,做大做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以工业“拉一带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开放活城。以增强交通、物流“两枢纽”完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航线网为重点,提速建设铁路大通道,加快形成“1环8射”高速公路网,黔江(武陵山)机场形成20条以上城市航线网,配建450万吨铁路物流基地,建成多向互通、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枢纽。常态化开展“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活动,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善“海关+口岸+通道+保税区”综合开放平台,深化区域协作,打造武陵山区对外开放高地。

  “在‘四城’建设的驱动上,我们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这就是黔江的决心和信心。”黔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链接>>>

  擦亮“中国峡谷城”独特品牌

  彰显国际视野、中国标志、武陵特色

  今年4月,作为我市唯一优秀旅游目的地名片,黔江亮相天安门《辉煌中国》主题展,“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这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每天展现在数十万中外游客面前,清新黔江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更广的传播。

  未来,如何进一步放大“城在峡谷中,峡谷在城中”的城市品牌,让峡谷与城市进一步相拥、融合?“我们将通过加大城市品质提升,挖掘融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建设一个形神兼备的幸福城市。”黔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塑造峡谷城市特质,充分彰显国际视野、中国标志、武陵特色,黔江将全力实施城市大峡谷二期、正阳圣境建设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统筹下坝入口区域与峡谷谷底、江峡两岸一体开发,把城市大峡谷核心区域建成市民的休憩区和游客的打卡地。统筹好局部打造和整体开发,协同推进官渡峡和神龟峡延伸性差异性提升。

  同时,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序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来带动城市宜居品质提升。比如,加快推进行政中心整体搬迁,以功能定空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南向拓产城、东西控生态、北中优生活”;加快完善新城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以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城市管理改革,打造设施齐备、功能集成、环境优美、安全可靠的中心城区;科学布局吃、住、行、娱、购等设施,强化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和城市内涝治理,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赵童 唐楸 图片除署名外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