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未病中心医护团队 |
 |
端午义诊 |
 |
开展潼南首例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 |
 |
何胜君 |
风雨兼程四十载,大医精诚书新篇。
潼南区中医院座落于有着“巴蜀福地、六养潼南”之称的潼南区涪江北岸,医院建于1980年,已发展成为集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养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建院41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该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突出公益性”。2016年7月全面启动“三甲”中医医院创建工作;2017年建立区域内医共体,同年启动“三甲”住院楼工程建设;2018年顺利通过“二甲”复评验收;目前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向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迈进。
传承精华,彰显中医特色优势
潼南区中医院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中医药。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胜君表示,在医院发展规划中,开宗明义就是明确中医院的发展方向,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西并重的理念贯穿医院发展全过程。
医院长期坚持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开展中医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每年举办院内培训及学术讲座20余次,完成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余项、市级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余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学分的比例达100%。每年选送中医类别人员到重庆市中医院等“三甲”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和长期进修学习,积极参加中医类别各种短期培训。“梅花香自苦寒来”,在2020年12月举行的重庆市首届“巴渝岐黄杯”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医师、护理)中,潼南区中医院分别获团体二等奖、团体三等奖的佳绩。
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精心制定激励与考核制度,鼓励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及非药物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的激励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医院出院病人中药饮片使用率79.97%、重点专科中医治疗率68.51%,住院中医病历书写率95.35%;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30.82%,非药物治疗人次比10.26%,门诊中药处方比例60.03%。
在具体的诊疗方案当中,中医特色优势显现。医院修订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8个、围手术期诊疗方案9个,中医临床路径28个,每年进行优化和总结。各住院病区设立了中医综合治疗室,门诊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区,全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69项,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夏病冬防“三九贴”,开展院内膏方、中医防蚊和助眠香囊、中药外敷药包制作,调剂使用院内制剂30种。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为临床科室配备了13类41种中医诊疗设备。医院通过各种诊疗措施,不断完善和强化中医优势病种,达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突出特色优势、推动专科建设的目的。
针灸科系全区唯一的“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目前已开展6大类50余项技术,以中医适宜技术为主,配合现代医学,对颈椎疾病、腰椎病、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疼痛性疾病和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偏头疼、耳鸣耳聋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液针刀+臭氧治疗、超微针刀、醒脑开窍针法、飞腾八法针法、平衡针灸、浮针、火针腕踝针、线雕等微创疗法具备独特优势,还开展了穴位埋线、中药贴敷、旋转灸、冲击波等诸多疗法拓宽了治疗范围。心病科(心血管内科)特色方药温阳利水汤、复脉方、化痰通窍方、止眩方制剂,国家发明专利立项1项,疗效突出,深受患者好评。
目前医院已进入健康发展快车道,广大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以人为本,中医药人才薪火相传
以医促研,以研助医,双轮驱动,共同发展。其中,人才是发展之本,这是潼南区中医院最为核心的人才观。医院把建立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和人才梯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外引内培”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
近几年,潼南区中医院抢抓“千名硕士进潼南”机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各类人才200余名,中医药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引进中医博士1人、中医硕士23人,引进脑外科、脑病科(神经内科)、耳鼻喉头颈外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紧缺高级人才6名,补齐了学科短板,培养高级职称人才53名,全国、省级“西学中”骨干、市级师承教育学术带头人10余名。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潼南区中医院引进全国名家名医等中医药优质资源,先后建立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方邦江岐黄学者名医工作室,中药专家张继传承工作室,名医毛得宏、洪蕾传承工作室,获得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1个。开展中医师承教育,遴选医院中青年中医药骨干30余人作为传承人跟师学艺,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后续有力。
正因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强有力举措,医院在科、教、研能力上取得不断提升。近五年,医院获得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区级立项16项,其中中医类15项,西医类13项。《头部穴位按摩综合疗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心理危机状态干预评估》《螺旋式抽吸法在方体定向软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等多个项目获省部级基金支持。发表学术论文490篇,其中国内科技核心5篇,国家级期刊165篇,省级期刊320篇。其中,心病科邓潇博士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科研成果推广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专业文章、中文核心及统计源专业文章近10篇。目前,潼南区中医院已建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教学基地,正积极创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学基地。同时,潼南区中医院充分发挥高级人才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开展新技术,近三年审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脑病科(神经内科)开展方体定向软通道技术,突破手术禁区,成功救治区域首例脑干大量出血患者;耳鼻喉头颈外科开展潼南区域内首例喉癌手术;重症医学科成功抢救严重肝脾破裂车祸伤患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成功创建国家防治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烧伤创疡临床基地。医院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经过全院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潼南区中医院已经锻造了4支过硬的队伍:团结进取、群策群力的领导班子队伍;承上启下,有战斗力的中层干部队伍;有创新、勇开拓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高学历、有活力的博士、硕士生队伍,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塑造了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医疗队伍。
以文铸魂,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建设发展之魂,潼南区中医院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贯穿于医院发展全过程中。医院从宗旨、院训、院歌、院徽、愿景、发展战略、核心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着手,完善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建设。院徽设计包含中医药元素,院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精髓,院歌彰显中医理、法、方、药,医院整体建筑、标志、标牌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医院中医文化氛围浓厚。
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方面,医院依托区域资源建成太极文化展览馆,会同有关部门发掘整理崇龛镇太极仙翁(陈抟)中医文化精髓,建成1000平方米的太极文化展览馆和全国最大油菜花太极图和八卦图等潼南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利用医院平台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建成中医院院史文化展览馆,展示中华医学经典、名医名家、学术学派及中医院发展史等,在庭院建设、绿化种植、标识标牌等均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医院积极拓展基层宣传教育阵地,牵头指导2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在古溪分院建设康养中心和潼南区药用植物园,在联系社区、学校设置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协助建设中医药科普园、知识小屋等。
为培养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人才,潼南区中医院组建由5名专职人员和60名志愿者构成的宣教队伍,并聘请洪蕾、张继教授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顾问。承办潼南区“国医大讲堂”,先后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陈宝贵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及重庆市中医院、重医附二院等专家来院讲授中医药知识10余期。中医名家、西医技术专家、中西医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潼南区中医院汇集,为区域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医院还积极创作中医药题材文化作品。制作《杏林春暖正扬帆》形象宣传片和《了不起的中医人》专题宣传片和《大医精诚四十芳华》宣传画册。编撰《潼南区药用植物汇编》,全书共收集药用植物437种;编撰完成28万余字的《潼南区中医院院志》。传承中药传统制作技艺-水泛丸,成功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创作的歌曲《杏林颂》《牵挂你》院歌《点燃生命的火焰》及舞蹈《中医刈韵》等中医药题材文艺作品影响广泛,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有效载体。
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医院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得到极大的彰显,并于今年10月成功创建“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医院形象和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
12月7日一大早,位于医院住院综合大楼2楼的治未病中心,前来问诊的居民已排起了长队。该中心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中医预防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于今年8月完成改扩建,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疗法,针对不同人群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层面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颊针、脐针、李氏虎符铜砭刮痧、七星灸、创新长蛇灸、培元固本灸、中药隔物TDP疗法、足浴疗法是科室的特色八大疗法,提供亚健康调治、失眠中医调治、风湿疼痛调治、产后及更年期调理、肿瘤中医康复五大类型中医特色医疗服务。自开展业务以来,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我很认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会定期来这里进行健康咨询和调理,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调节亚健康。”居民张女士说。
未来发展》》
推进三级甲等中医院建设 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潼南区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何胜君
发展是硬道理。2021年是潼南区中医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创“三甲”住院楼项目竣工投用、急诊科改扩建、建成房颤中心、环境整治提升、就医流程优化、二级晋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医院各项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医院始终秉承“传承、创新、求精、奉献”的院训,传承祖国医学精髓,不断拓宽医院发展空间,全面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医院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学科建设、医教研协同发展、人才队伍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注重医院治理能力提升。逐步建立建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培养的同时,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行政、后勤、信息化等保障能力建设。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强化精细化管理,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
下一步,医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重庆市中医药条例》,紧紧围绕“十四五”整体布局,牢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功能、优化布局,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医院发展再上新台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深信,在经过风雨征程的洗礼之后,潼南区中医院必将以更加高昂姿态、更加宽广的情怀和更加豪迈的气慨,为潼南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谱写潼南中医药事业发展新篇章。”何胜君笃定地说。
何婧 图片由潼南区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