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较场口消防救援站 |
 |
较场口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开展商圈防火巡查 |
日前,应急管理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评选活动,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再获殊荣,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我代表的是集体,更加深感重任在肩。”进京接受表彰的消防站代表、较场口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佰特表示。
近年来,李佰特作为代表领回了无数的集体荣誉:“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记载着这支队伍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从红岩村到解放碑
不变的赤诚之心
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位于较场口新民街,担负着渝中半岛解放碑周边近5平方公里的灭火救援、抢险救灾和消防安保任务。这支队伍始建于1920年,至今已有101年的光荣历史。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的消防队驻地,曾紧邻当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后者正是后来的红岩精神发源地——红岩村。在党的影响下,这支消防队从当时起就逐渐融入了红色基因。
纯正的红色基因,铸就了这支消防队伍的强大战斗力。从战场到抗震救灾现场,从日常灭火抢险救援到安全保卫任务,在任何时候,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较场口消防指战员总是责无旁贷,勇往直前。
“从营区到解放碑,只有800米的距离,但我们这里的新消防员,出行的第一站,永远是8公里外的红岩村。”李佰特介绍,受队史传统影响,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始终把红岩精神当作“粮食”和“武器”,始终把学习红岩、感悟红岩、传承红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新消防员下队吃的第一顿饭是当年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标准餐”——稀饭窝头,唱的第一首歌是《艰苦奋斗歌》。第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是走进红岩村,缅怀先烈遗志,聆听红岩故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较场口消防救援站更是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让指战员对党史、城市史有更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厚植爱国爱党情怀。
从救火队到大应急
不变的逆火之志
2018年,随着国家深化机构改革政策落地,较场口消防救援站从昔日职能相对单一的“救火队”,升级成了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
为尽快适应“全灾种”、“大应急”新的职能定位,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发挥传统优势,针对辖区特点,迅速组建高层、地下、大型综合体等多个攻坚专业组,先后编制配发了《较场口消防救援站辖区高层水源信息手册》《全员岗位练兵训练手册》,自主研发10余种小空间、大强度、有针对性的新型训练器材,摸索创新出高层水带施放操、地下密闭空间纵深救人灭火操等20余种战术操法。还充分利用超高层建筑、山城步道等实战环境,聘请专业体能教练,开展耐力、敏捷、核心力量、柔韧性等专业化训练。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无止境,成为了每一名指战员的座右铭。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一时间,多名指战员通过国家地震救援学院专业考核培训以及IRATA绳索救援培训,全站消防员取得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员证书,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比武竞技场上,拿下11次团体冠军、12次“训练标兵单位”,28名“岗位能手”“训练标兵”就是他们不断提升技能的最佳见证。今年,站长助理阮洋洋一举夺得全市首届“巴渝工匠杯”灭火战斗员组第一名。
实战场上,这支队伍历来火海敢闯、洪水敢挡。在2020年夏天,当历史罕见特大洪水袭来,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携带救生衣、水域救援专用漂浮绳、冲锋舟等装备,奔赴储奇门、菜园坝等多处内涝现场,逐一营救疏散被困群众,帮助商户搬运转移各类物资,连续奋战2天3夜,疏散群众100余人,抢救物资百万余元。当洪水退去,面对几十万立方米的淤泥,全体指战员顾不得休整,立即转身投入进清淤的战场……
从老破旧到新风貌
不变的守土之责
今年9月30日,“闭关修炼”5年的十八梯街区正式开门迎客,那个曾经消防隐患突出的老破旧片区,经过改造升级,变身传统风貌景区。作为十八梯的“老熟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们在新景区开放的前一天就再次“登门造访”,不过,他们不是来游玩的,而是进行一场实地消防演练。
像这样不打招呼突然造访,对于解放碑地区的经营商户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
较场口消防救援站辖区,是全亚洲最复杂的地下交通网络和全国高层建筑密度最高的区域,再加上10余个全国知名的网红景点,消防站的指战员们会定期面向辖区实战环境开展有针对性“六熟悉”活动,随机开展无预案拉动演练,深入实地开展供液测试,以适应灭火救援新情况新挑战,以及城市建设不断提档升级,确保消防安全万无一失。
消防体制改革倡导防消结合、预防为先。近几年来,渝中半岛一到节假日游客量暴增,消防站指战员们纷纷放弃假期,积极参与到前置备勤和消防安保中去,没有半句怨言。
去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消防站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全体人员60多个日夜没有回家,没有一个人有半句怨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消防站主动对接学校、社区开展消杀、洗消等工作,得到辖区群众高度好评。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
不变的爱民之情
2020年11月,在渝中区“119”消防安全宣传月期间,共青团渝中区委负责人将一面“红岩服务队”的旗帜交到较场口消防救援站指战员手中,标志着这支队伍延续了30多年的“红岩服务队”称号正式获得了“官方认证”。
作为红岩精神历史传承的见证,早在1983年,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就自发成立了一支“红岩服务队”,同时捐出工资建立“红岩基金”,用于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消防站便每月自发为辖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
如今,消防站每月依托红岩爱心售卖机,爱心回收站等方式献爱心,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开展匿名捐款捐物,已成为常态。
“感谢消防队的小伙子,这么多年了,都还记得我。”说起消防指战员的义举,年逾九十高龄的王志湧老人感慨万千,几十年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从“橄榄绿”军装变成了“火焰蓝”制服,不变的是,总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定期到家里来做家务、送资助、送温暖。
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较场口消防救援站通过各种形式帮助群众解决急难事等6000余件,先后资助贫困学生300余名,帮扶特困老人150余人,累计捐款35万余元。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戎装虽改,本色不改。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革深入前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重要节点,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将始终以奋斗者姿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展现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良好形象。
郑振华 任义
图片由渝中区消防救援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