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沂蒙,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儿女历经血与火的淬炼。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如今,沂蒙儿女的故事仍被久久传唱,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更是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军民鱼水 团结奋战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三辆独轮车。它们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关键密码。
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这场战役中,沂蒙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大军,用小推车抢运弹药、运水送粮、运医送药。车轮滚滚,民心如潮,人民军队也因此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5月16日,华野全线出击攻上孟良崮,国民党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
史料统计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420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今天,当我们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依然会被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所震撼。
攻坚克难 勇往直前
临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山石密布、耕地稀薄。穷则思变。1955年起,厉家寨人移山填谷、劈岭造田,两年建成高标准梯田300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多斤。
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九间棚村成为沂蒙精神新的代言。
上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村民架电修路、引水上山、治山种树,连续苦干5年。全村累计集资23万元,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
开拓奋进 谱写新篇
缝军衣、烙煎饼、抬担架……国庆假期,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农家小院内,上演着一幕幕以红嫂故事为主题的沉浸式演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这是当地创新红色旅游的路径之一,也赋予了沂蒙精神新的时代魅力。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激励沂蒙人民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沂蒙精神的助力下,沂蒙山区儿女正勇往直前、不断进取。面向未来,老区人民也将继续披荆斩棘,描绘出更加壮丽辉煌的时代画卷。
(据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