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环节延伸,提升全产业链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文旅、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布局,通过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对接与高端产业链的外部切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和提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作为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各生产经营环节有序衔接构成的生产链条,其提升路径主要表现在创新链深度融合衔接、价值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空间链布局协调优化、供应链体系顺畅可控四大方面。川渝两地优质资源丰富、优势产业集中、关联产业齐全,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优化区域分工、提升协作效率,加快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更好地参与和支撑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挖掘创新链深度融合衔接空间。在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致力于产业链“回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微处理器技术、先进计算技术、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等新兴技术进口受到较大限制,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化工、核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势必要加快向原始创新、协同创新转变。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装备、航空航天、化工材料等制造业基地。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把地方已经积累的雄厚科技实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的“筋骨”和国际竞争的“内力”。要通过聚焦重点产业链上技术“短板”导向和技术先进性导向,以实现重点领域关键中间品进口替代、自主可控为目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获取后发优势进而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挖掘价值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空间。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前所未有。当前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正在向着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我国在推动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产端面临的“30·60”两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还是消费端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层次升级,都为产业链向两端环节延伸、提升原有产业链技术与知识含量、加大全新产业链布局等提供了价值链延伸的需求空间。川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市场空间最广阔的区域。要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环节延伸,提升全产业链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文旅、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布局,通过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对接与高端产业链的外部切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和提升。
挖掘空间链布局优化提升空间。近年来,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正加速替代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替代发达经济体成为全球市场需求的主导力量。需求地理格局变化将重塑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我国内陆地区远离国际市场的区位劣势将转化为紧邻国内市场的地理优势。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川渝地区是我国人口聚集的新流向。要根据川渝地区实际情况,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瞄准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车辆及零部件、机械、光学仪器及医疗设备、纺织服装、家居家具等出口贸易摩擦较严重、出口转内销需求较大的行业,加大产业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导入,使其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更高位置,获取产业分工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
挖掘供应链体系顺畅可控提升空间。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协调顺畅是产业链提升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定程度延缓了近年来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环节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环节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甚至部分外迁产业链转回国内生产,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川渝地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门类齐全、综合承载力较强,应成为我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产业生产制造环节梯度转移布局的示范区。要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消费品工业等产业补链强链固链,在稳定上游产品、提高物流效率、快速响应需求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抗冲击风险和快速恢复能力,为我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回旋空间。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