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为产业发展赋能添智建好能源技师学院 探索国际育才模式
第00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为产业发展赋能添智
建好能源技师学院 探索国际育才模式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好能源技师学院 探索国际育才模式
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世界工匠”培育进行时

    学生们赴德参加夏令营活动

    学校学生参与德国“青少年环保大使行动和教育计划”项目获得表彰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进一步加深,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竞争中保持优势,职业院校需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新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下称“能源技师学院”)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践行“外语+职业技能+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行业、企业、学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出了一条“多元开放、特色鲜明、形式多彩、内涵丰富”的国际化育人之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关键一步

  探索国际育人新模式

  一直以来,能源技师学院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作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世界接轨的基础性工作。

  2015年,在技工院校“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办学基础上,能源技师学院开始探索“外语+职业技能+就业”人才培养模式,计划服务国际国内就业需求开设德语和日语国际班。

  由于中西部地区中职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起步时间较晚,可供参考借鉴的院校少之又少。

  如何与国外机构取得联系?需要哪些资质证明?对学生专业有哪些要求?学生如何输送到国外?需要开设哪些专业?……对于当时的能源技师学院来说一切都是未知,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能源技师学院领导多次带队前往上海、青岛等沿海地区考察调研同类学院,学习先进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研制出国际班开设方案。

  经过4年的探索,2019年,能源技师学院正式在电子商务、幼儿教育、护理(养老)等专业开设德语国际班和日语国际班,主要为德国和日本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两个国际班的开班标志着能源技师学院在中西部地区中职院校中率先实施“外语+职业技能+就业”模式,踏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在“外语+职业技能+就业”模式下,学院联动国际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达到相应的语言要求,取得职业资格后可以直接到国外企业就业。

  能源技师学院高度重视两个国际班的教学工作,从师资力量到课程设置,再到教学环境都是学院的最高配置。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班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费用并无二致,极大减轻了学生负担。

  校企合作

  “双元制”扩宽发展渠道

  2019年10月,能源技师学院在新生中选拔了20名学生,设立以电子商务专业和幼教专业为主的德语国际班。

  德语国际班聘请了德国的项目负责人、四川外语学院德语课程专家等,与学院德语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德语教学计划。在学生达到赴德就业标准后,便可赴德进入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启就业、升学的多向发展路径。

  “学生在进入‘双元制’发展规划后,可以一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业学习技术。这种模式下,学生也有一定的收入。学成后,即可正式入岗。”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主任周甜甜介绍,开班以来,共有9名学生先后获得德国合作机构给予的奖学金并受邀赴德参加学习交流活动,31名学生考取了德语等级证书。

  目前,学院与德国的合作项目正在向着康养类、智能制造等专业方向拓展。

  事实上,能源技师学院与德国的交流合作已有近10年的历程。早在2015年,学院就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了“德语兴趣班”,积极探索“语言+技能+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德语课程设置、德语教师培训、德语教法、德语活动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

  除了人才培育,能源技师学院在对德文化交流上也在积极探索实践。学院与德国多特蒙德职业学院建立了伙伴学院关系,两国学生经常开展线上学生交流活动,还以德方赠送的360度全景摄像机展示双方学生的校园生活。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下,两校学生以“一切都会好”为主题绘制了主题海报,表达对彼此的慰问和祝福。

  此外,2017年,能源技师学院学生参与的中德合作项目“青少年环保大使行动和教育计划”,荣获“绿色YEAAEP学院奖”,是重庆市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学院。两名学生和一名老师获得“环保大使”称号并受邀赴京,德国驻华大使夫人亲自为其颁奖。

  定向培养

  共育康养国际人才

  日本是相对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康养产业无论是在康养设施配置、人才培养,还是康养产品研发等方面都有系统性的发展。

  借助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带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契机,能源技师学院学院与日本企业、康养协会和相关学院积极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同年11月,能源技师学院日语护理(养老)班开班,学院与日本相关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护理日语专业教材。据介绍,该专业同样实行“外语+职业技能+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与护理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主,以赴日就业为目标,强化日语学习,强化康养技术学习。

  “我们培养的康养人才并不是一般的护理人员。”周甜甜说,能源技师学院护理(养老)专业日语班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跨文化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护理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护理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日语N3水平以上,以达到面向中国与日本养老护理机构的定向人才培养需求。

  不仅如此,学院在开班之初便派出3名学生到日本康养机构进行参观和认知实践活动,对日本养老护理机构的日常工作及日本康养行业、养老护理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感受日本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为后续学院与日方合作伙伴开展师生互访交流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年下来,学院康养国际人才培育成果初显。目前,已有11名学生获得日语水平等级证书,6名学生通过日本用人单位面试,与日本协华福利公司仁泉会等养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待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好转,开放签证后赴日就业。

  与德国、日本的国际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只是能源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一带一路”技能人才需求的缩影。

  学院领导表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举办的契机,学院还将与德国、英国、日本、柬埔寨、新加坡、东帝汶等国家建立更多模式的国际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项目,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能力和国际标准认证的高技能人才。未来,学院仍将坚持“多元开放、特色鲜明、形式多彩、内涵丰富”的国际化育人道路,为高技能人才的国际交流和跨国联合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何霜 杜林燕 王玲美 图片由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