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今天,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大河之“绿”
母亲河生态健康持续向好
玛曲,位于黄河上游,玛曲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曾几何时,由于饱受草原沙化困扰,这里的黄河沿岸露出大片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一块块伤疤。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听取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近年来,甘肃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不断发力。玛曲草原更是换了新颜。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48%,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等级面积下降8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同时黄河干流和6条支流15个断面生态流量均达标,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大河之“兴”
流域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对于流域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既寄予厚望,又倾注心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新方向、新要求之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炉:202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
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从上中下游到左右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落地生根。
黄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流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分别较2019年下降3.4%、9.3%和8.8%,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正化为沿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一幅转型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打开,绿色、创新与开放的底色越来越浓。
大河之“安”
人民治黄事业谱写新篇章
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就位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村民们一直有个期盼:“真希望总书记再回兰考来看看。”
2014年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边上的兰考,走进村民家看望,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此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度有5个涉及这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里,从位于黄河上游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地跨黄河两岸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都曾亲自实地考察。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曾经饱受黄河决口改道留下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影响的兰考,早已实现脱贫“蝶变”。依托乡村旅游、畜禽养殖等产业支撑,张庄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底的3000元左右增至现在的1.5万元。为纪念摆脱贫困,村里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幸福路”。
“黄河宁,天下平。”
治黄专家指出,人民治黄70多年,解决了流域水利保障“有没有”的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解决流域水利保障“好不好”的问题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大河东流。今天,人民治黄事业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流域亿万群众一起,正在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王丁、张兴军 参与记者:姜辰蓉、张志龙、骆晓飞、文静、梁晓飞、于瑶)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