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提高治理效能是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夯实基层治理体系的成功实践,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对解决建制村分布密集化、村庄空心化等突出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实现乡村善治,提升治理效能,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优化村社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因地制宜合理划定管理单元。优化调整村社规模,合理划定管理单元,对加强乡村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村社所辖人口增长迅速,部分山地、丘陵地区管理面积越来越大,使得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村社建制势在必行。首先,要保持村级建制相对稳定。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交通条件的改善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除少数特大村外,多数村级建制保持相对稳定。其次,要因地制宜优化社级建制。既应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生产生活的便利程度,还要科学合理布局,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选优配强村社干部队伍。村社建制优化的目的是实现有效治理。要实现这一目标,选优配强村社干部是关键。首先要选对人。既要懂农业农村的方针政策、对农村充满情怀、对农民充满情感,也要爱基层、知社情、善治理。其次要选好人。村社干部必须依法选举产生,要选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被广大群众认可的干部。一是必须切实做好组织动员工作,要让群众明白选好村社干部的重大意义。二是注重在农村创业的“新农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选配村社干部,让广大群众熟知新时代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与新型农民的使命担当,才能取得大家的拥护和认同,实现能人治村治社。三是注意把公道正派、威信高、办事能力强的老同志继续用起来,把部分在外打工、又能堪担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党员同志请回来,把坚持在农村苦干实干、有事业心、责任感的后备力量用起来,让村社干部成为老中青结合、管理实用创新人才聚集、创造力凝聚力强的乡村治理团队。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领导在农村工作实现的根本保障。村社建制优化,特别是社级建制调整增多后,党的建设要及时跟进。要在社一级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尽量让党员中的能人通过选举兼任社长。针对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大、外出多的现状,加大力度宣传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落实党的惠民兴农政策措施,通过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方式,鼓励在外的青年党员返乡致力家乡建设。注重在返乡创业的青年群体中发展党员,让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焕发青春活力,充分发挥带领群众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担当起乡村善治的“火车头”。
(作者系江津区蔡家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