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中学课改路上的点点滴滴
第00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木洞中学课改路上的点点滴滴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薄弱学校到课改先锋
木洞中学课改路上的点点滴滴

    课改团队新生力量

    班组文化展示

    木洞中学课改团队

    “知能”课堂,师生互动

  墙外,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墙内,巍巍学府,作育英才。

  走进重庆市木洞中学(以下简称“木洞中学”),能够感觉到这是一所有情怀、有厚度、有朝气的校园。遍布岁月痕迹的石刻上苔花盛开,风雨廊桥见证着这所学校走过的岁月,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与行走其间自信、阳光、大气的莘莘学子相得益彰,形成一幅动人的教育图景。

  多年以来,木洞中学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巴南区教委的领导下,在木洞课改人的不懈求索中,从薄弱学校走向课改先锋,从平凡迈向不平凡。

  一路弦歌不辍,一路倍道兼行,回首来时之路,方能不忘归程。近年来,与木洞中学的课改研究缠缠绕绕的,是木洞教育人在多个路口徘徊时的坚定选择,是面对质疑时的一往无前,是深埋心中的教育报国情怀和严谨深邃的理性思考态度。点点滴滴中,始终跳动着的是一颗颗满溢热诚的赤子之心。

  一份教育情怀

  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下,是一双目光矍铄的眼睛。

  本应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张长勇,凭借对教育的一腔情怀,对课改的坚信不疑,在花甲之年成为了木洞课改的灵魂人物。

  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岗位上均有丰富经验的张长勇,在3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亲历了国家课程改革一路以来的变迁。

  凭借着对传统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改革的满腔热情,张长勇系统钻研了国家从1952年首次提出“双基”概念,到2001年第八次课改《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改“双基”为“三维目标”,再到2018年首次凝练出学课核心素养的全过程,研读大量学术专著,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学生学情特点和自身经验,为木洞课改做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

  立足新时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张长勇从评价激励角度,给出了区别于传统“唯分数”评价体系的“木洞方案”。

  “学生核心素养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破知识层面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多元化能力站到台前,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走得更远’。”

  为此,学校组建由班级行政组长、行政班长、年级行政部长组成的评价团队,结合由田雪峰老师带头探索的班组文化建设,确定一套完整的评价者职责、职权体系,凝炼最优班级的管理经验作为统一标准,让评价成为提升学生的品格、能力、分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保障课改持续进行的活的源泉。

  一个忐忑的夜晚

  不久前召开的苏派联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活动上,木洞中学数学教师王春艳当了一回“刺头”。

  来自课改中心的权威专家做专题讲座后,王春艳在提问环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中心提出的课堂流程提出了质疑。鲜少遇到敢于质疑的老师,课改中心专家们对王春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后,学校受邀到广州献课,勤于学习、善于钻研的王春艳接到了任务。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王春艳刚从高一年级来到初一年级教学,面对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情,她主动找到学校有经验的老师拜师,很快就进入了课改教学模式。

  接到示范课任务那天晚上,王春艳心中不禁忐忑:自己刚刚在交流活动中质疑了课改专家,按照自己改动后的流程上课,行得通吗?

  出发前,王春艳老师在教材版本不同的情况下,通过班级磨课,总结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学情学生情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为上好“概率”这一课,王春艳还精心挑选了小礼物从重庆带到广州。同时做好导学案,不让班级教学进度因自己的外出献课任务而受影响。

  出差的几天时间里,王春艳执教的班级里,学生们根据导学案自觉完成教学内容,没有一堂数学课被落下。

  千里之外,“刺头”老师王春艳站上联盟中心献课的讲台,以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堂,让中心专家们竖起了大拇指。王春艳背后,正是敢于质疑、锐意进取的木洞教师群像。

  一些甜蜜的“烦恼”

  近日,木洞中学王庆有些烦恼——正值开学季,扩招了整整2个班的学生,来学校考察求学的家长学生络绎不绝,让他实在有些“吃不消”,着实增添了许多“甜蜜的烦恼”。

  从3年前几乎招不到学生到如今的门庭若市,从舍近求远外出求学到生源回流应接不暇,王庆作为学校课改导流板块负责人,对近年来学生、家长的变化深有体会。

  受传统教育教学、家校沟通模式、育人观念等影响,家长们只能通过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去判断学校教育的质量。学校课改以来,学校从品德、操行、常规、特长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家长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校园、走近孩子,看到孩子在学习成绩之外的成长变化。

  教学开放周上,家长走进学校,到班级看到孩子讲课后,不仅感叹:“学习好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孩子只要性格开朗、自信大方就好!”感言背后不仅有家长观念的转变,也有发自内心的肯定。不少木洞家长身体力行,为学校宣传招生,用自己孩子的成长变化作为学校的“活招牌”。

  课程改革激活木洞教师的内驱力,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迈出了课程改革的一大步。大胆创新,敢于拼搏,让越来越多木洞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外出交流、讲学频次大大增加。

  只剩一个轮子的行李箱

  不久前,木洞中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苏派教育课改中心主办的联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活动在木洞中学成功举办,来自云南、广东、江苏、河南、湖南、重庆、河北等全国各地的苏派课改联盟学校近200名校长、老师来到木洞中学交流课改经验。

  木洞中学物理教师代光平以一堂精彩的课改示范课,赢得来访专家们的一致青睐,受邀到广州佛山为联盟学校献课。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代光平的心中是犹豫的:临近退休还能外出献课,自己真的可以吗?

  认输,就不是木洞课改人。短暂的犹疑后,代光平决定全力以赴。

  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代光平亲手制作完善了实验器材,借来的一只大大的行李箱,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全部是沉重的实验器材;为上好第二天的示范课,代光平和学生组长们开展紧急培训,从基本的站姿、动作,到课堂配合、小组合作,磨合至深夜……

  怀着一往无前的心情,代光平老师最终以堪称完美的表现,再次获得课改中心和听课老师们的热烈掌声。

  回看那只借来的行李箱,在旅途颠簸中,有3个轮子都留在了他乡,去时装满的忐忑不安,也化成了满满的成就感。

  一次充满期待的远行

  6月初,苏派课改中心课改联盟校“小老师争霸赛”活动在盐城外国语学校落下帷幕,来自联盟9所学校的18名“小老师”同台竞技,木洞中学两名学生均获一等奖,初一(10)班学生晏萧涵获特等奖一等奖。

  才初一年级,就能在高手云集的舞台上夺得桂冠,木洞学子的深厚实力可见一斑。

  刚上初一的晏萧涵看起来文文静静,个子比同班同学们高出一些,说话轻柔但条理清晰。

  他回忆,学校选拔结束后,从未站上过这样高规格讲台的晏萧涵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但父亲的一席话让他坚定了信心:“外出比赛的上课流程,于你而言已是滚瓜烂熟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去了你可能成为别人羡慕的人,但不去,你一定是那个羡慕别人的人。”

  入选决赛后,晏萧涵需要同时准备9个题目的小老师领学,直到现场抽签后才能确定最终题目。面对题量大、时间紧的筹备过程,晏萧涵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对题目进行逐一打磨、练习,甚至到了比赛现场,都还在跟老师视频磨课。

  最终,晏萧涵如愿抽到了自己准备已久的《老王》一课,以大方流利的表现摘得桂冠,展示出木洞学子的风采。

  荣誉背后,是木洞中学“知能”课改,小组合作制课堂教学让学生回归教学主角的沉淀积累。如今,“勇敢、开放、自信,乐学”已经成为木洞学子共同的精神底色。

  一段教育的心路

  行走在木洞中学,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代言人,与来往嘉宾和老师们自由交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思维个体,大方求索、质疑、进步。

  看着学校莘莘学子的变化,木洞中学校长陈文新的脸上浮现一抹笑容。从遍访全国求经,到开放怀抱示范,木洞中学走过的课改之路,也印证着这位木洞“大家长”的教育心路。

  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在他看来,木洞中学课改,是学校发展到转型阶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举措;是基于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于评价体系改革的动向明确高考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考素养的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更是基于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作为。

  近年来,来自市内外100余个考察交流团队走进木洞中学,学校养成教育成果显著,班容班貌、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3次承办全国性的大型课改交流研讨活动,被课改中心命名为西南地区的课改基地学校。

  如今,学校面向教师能力提升、教学信息化等开启新一轮课程改革,王春艳、黄登林、马林、骆刚、李世富等一批年轻教师加入课改团队,为课程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学校将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实作为、更优成绩,助力“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建设,回应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覃燕 何霜 图片由重庆市木洞中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