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打造重庆营商环境“升级版”从小康故事里汲取奋斗力量步行街设临停区体现城市温度微观点落实“双减”需标本兼治别让盲盒成为管理“盲区”
第013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打造重庆营商环境“升级版”
从小康故事里汲取奋斗力量
步行街设临停区体现城市温度
微观点
落实“双减”需标本兼治
别让盲盒成为管理“盲区”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议论风生

别让盲盒成为管理“盲区”

孔德淇

  近来,在一些电商平台,由多个未拆封快递件组成的快递盲盒,受到一些消费者追捧。本该由买家签收的快递件,为何会成为盲盒?销售所谓的快递盲盒是否合法?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了解,快递盲盒一般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销售,按个卖或者按斤卖,普遍售价不高,在20元到百元不等。这种“未知商品”带来了不确定的狂欢,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在商家“物超所值”的宣传刺激下,很多消费者跃跃欲试。除此之外,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拆箱视频,也为快递盲盒聚集了流量。

  无人认领的快递,并不表示其可被随意处置或者私自出售。快递暂行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私自拆开、隐匿、毁弃、倒卖他人快件,违者没收所得,情节严重的最高可罚20万元。此外,对于无主快递,邮件管理办法也规定,快递企业应当安排专门场地进行保管,保管期限自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快件登记之日起不少于1年。销售快递盲盒,已然构成违规。

  快递盲盒的包裹上基本都印有原收件人姓名、地址、电话等资料,一旦售出,不但会造成用户个人隐私泄露,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些快递盲盒只是商家自行包装的“伪快递”,上面的收件人信息、电话都是虚假编造的,借用的是盲盒的营销噱头,有意制造信息不对称,将一些本身并不值钱的商品包装后售卖给消费者。这一做法,符合虚假广告特征,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逾越了法律底线。一些无良商家利用“不确定性”销售不合格产品,更是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作为消费者,既不能轻信,更不该盲从。

  对于贩卖快递盲盒的行为,相关主管部门不能“民不告官不究”,理应严格落实治理要求,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该约谈约谈,该查处查处,该曝光曝光,并辅以失信黑名单等惩戒措施,倒逼相关商家和快递企业增强自律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