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里长江·天生云阳 |
 |
云阳高铁站集散中心效果图 |
 |
云阳陈大毛面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抽检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
云阳县诚信杭萧钢结构项目施工现场 摄/朱学徽 |
近日,云阳县发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总计32项年度具体任务,从重大项目、重大事项、重大合作方面,为该县全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刻下了鲜明的注脚,掀起了融“圈”入“群”新一轮高潮。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合作格局不断拓展,得益于云阳自身的精准定位。该县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中明确的节点作用,将“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出发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坚持“四化路径”、实施“双100双1000”战略、实现“五地一支撑”目标的思路,勾画融“圈”入“群”蓝图。
打造立体交通 拉近城市距离
加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近日,起自云阳铁峰山隧道,止于杨柳隧道出口的江龙高速一期工程现场一片繁忙。作为云阳第一条地方自主建设的高速公路工程,江龙高速进入全面建设状态,49处重要工点全部开工,预计今年将完成30%的工程量,有望于2024年9月顺利通车,将和G42沪蓉高速、巫云开高速、万巫南线高速互联互通,构建渝东北地区纵向骨干交通。
郑万高铁云阳段近日取得突破:站前广场已完成50%工程量,为后续施工快速推进打下基础。随着郑万高铁云阳段明年全线建成通车,云阳将全面对接“一区两群”、“万开云核心区”和“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高质量建设小江科创城,着力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力构建“万开云”科创走廊,成为连接川渝的“黄金通道”。
云阳毗邻“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的第二层,是渝东北近距离接受“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3个城市辐射带动的地区,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利用渝东北城市群优质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区位优势。
为此,云阳在落实同城化发展中将交通作为“先行官”,尤其注重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同城化的骨骼系统,加快构建区域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在铁路方面,加速建成郑万高铁云阳段,积极对接沿江高铁重庆至宜昌段、沿江货运铁路、渝东北川东北旅游环线、万达开云城际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构建“一高两普一货四环”铁路路网;在高速公路方面,加快建设江龙高速,加速推进云阳龙缸至利川段、万巫南线等高速公路项目,畅通加密区域内国省道交通循环网,进一步消除区域间“断头路”“瓶颈路”,构建“三横一纵两循环”高速路网;同时用好用足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一港五区一平台”水运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云阳复兴港和黄岭水运产业物流园。
云阳正用“公铁水”立体式的交通格局,逐步拉近与万州、开州的距离,“万开云”同城化更加紧密,高质量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成为现实。
集中要素资源 培育优势产业
持续加快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今年6月,在重庆雾都宾馆举办的“万开云”产业协同发展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市经济信息委、重庆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分别与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和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37.3亿元的12个工业投资项目的落户,是云阳推动“万开云”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是云阳发展的硬支撑。云阳聚焦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工业不断壮大,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三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2:39:46.8。
立足优势,推动发展。在同城化进程中,云阳正进一步强化与万州、开州的产业协作,加强发展规划对接,合力构建“万开云”科创走廊、生态产业走廊和航空经济走廊,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制造业方面,将联合两地共同培育以汽车、材料、消费品为核心,医药、电子、装备为重点的六大百亿级绿色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云阳工业园区按“一区多园”模式建设万州国家级经开区的飞地园区,共建优势领域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产业生态圈建设联盟。
现代服务业方面,建立“万开云”旅游一体化发展平台,推进标准化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业品质,统筹布局商贸市场,打造云阳彩云梯等商业地标,共同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发展及会展中心建设,共同培育“三峡金融”品牌,以万州机场为依托,培育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临空产业。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方面,联动培育壮大百万吨级优质粮油、百万亩级柑橘、百万亩级经果林、百万亩级中药材、百万头级生态猪五大百万级特色产业集群。
厚植生态底色 守护碧水清流
统筹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滚滚长江,自西而东,滋润着川渝大地。长江、澎溪河、磨刀溪等河流犹如玉带一样将万州、开州、云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得天独厚的水域条件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水要素、水景观,也对水生态治理提出了挑战。
去年8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拉开了生态共建共享的序幕。云阳县会同万州区、开州区生态环境局召开了“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联席会,推动“万开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云阳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围绕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同城化发展”意识,强化“一盘棋”思想、“同城化”理念,与“万开云”同城化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云阳正成为绿色“经济圈”、美丽“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强生态同保方面,先后签订出台《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联席会备忘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区域联席会、跨界流域联防联治、联合监管执法、区域监测数据共享、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固危废管理信息互通、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跨界联动整改和生态环境安全及污染事故处置联动等一批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工作格局。
在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方面,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土绿化工程,共同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森林覆盖率58%以上;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协同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案件联查、执法联动,确保辖区主要流域水质总体达到或优于Ⅲ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3%以上。
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转换,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
从基础设施持续融通到产业协作逐步加强,再到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万开云”同城化越来越多的成果显现,进入合作新常态,开辟同城新天地,云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越走越宽广。
展望“十四五” 同城化发展将提速
目标: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三峡城市核心区、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三峡综合交通枢纽、三峡对外开放门户的“两区一枢纽一门户”功能更加凸显,成为三峡库区核心增长极,云阳在“万开云”同城化的极核功能更加明显、支撑作用更加重要。到2025年,云阳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中常住人口、市场主体和经济总量的占比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
措施:发挥“两区一枢纽一门户”作用,构建同城化发展机制,推动“万开云”同城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共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共建三峡城市核心区。
链接>>>
“双100双1000”战略
“双100”,即在2025年建成“双50”中等城市基础上,积极谋划、推进“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大城市建设。“双1000”,即加快推进“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2027年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10年累计完成投资3000亿元,2030年二三产业占比超过90%,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
“五地一支撑”目标
“五地”即“千亿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地、科技创新承接地、公园城市标杆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一支撑”则是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
刘玉珮 龙搏 图片除署名外由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