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峡库心 摄/余鸿 |
 |
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 摄/毛幼平 |
 |
忠县全景 摄/毛幼平 |
近年来,忠县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持续健康发展。据了解,“十三五”末,忠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亿元台阶,5年年均增长8.8%。特别是2017年以来,GDP增速6个季度位居全市第一、12个季度位居渝东北第一;5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05.0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543元、17617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6%、10%。
据了解,忠县利用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位置的独特区位优势,坚定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提速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
干事创业氛围营造、干部能力培养提升、干群关系融合,忠县通过多项举措提升党员干部的实干能力,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
多项举措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激发干部队伍敢闯敢担当
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忠县88公里,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03座,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70%,水系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之一。近年来,忠县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全面落实市委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实行县委书记、县长挂帅,项目化、事项化推动忠县片区建设,按照“成熟一批、落地一批、滚动充实一批”原则,统筹市级重大项目区县布局,结合忠县实际,单独建立160个项目的重点项目库,总投资约381亿元。
目前,忠县已经先后落地了16个项目,并优先给予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有忠县至石宝沿江旅游公路,将彻底打通忠县、万州、石柱联动发展的大动脉;有“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将成为重温巴渝乡愁、再现三峡原真老城的不二去处;更有县城滨江路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汉阙广场、皇华岛生态修复等项目全面开工……
“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忠县片区建设格局逐渐拉开,努力为推动三峡库心北大门建设注入别样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仅仅是忠县干部队伍以滚石上山韧劲,敢闯敢干敢担当的一个缩影。
“忠县自古流传忠义文化,干部队伍历来讲究实干、务实。我们现在就是围绕发展主题,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鼓励干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忠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忠县去年出台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二十条”,细化为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4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通过“干部家访”的真情关爱,由党组织负责人上门深入了解干部家庭生活情况、是否存在困难等情况,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干部“愿为”。
创新发展有一定的风险,忠县采取“容错纠错+澄清保护”的组合举措,为敢闯敢干的干部消除后顾之忧。忠县明确在推动重点工作、招商引资等9种情形中,对积极履职、敢于担当且经过民主决策程序,主观上为公为民、未谋取私利,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挽回损失或者消除影响,在追责认定中积极配合调查的干部予以容错。目前,已规范容错2起、3人次。同时,全县健全完善不实信访举报澄清保护机制。去年下半年以来,累计澄清正名7名干部,澄清并提拔3名、晋升2名收到不实信访举报的干部,促使干部“敢为”。
忠县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以实绩为导向,促干部“有为”。比如,忠县将“三峡库心·长江盆景”项目建设工作纳入县管“一把手”平时考核,对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单位协调配合不力等情形纳入负面清单,取消评好资格。同时,全县还结合重点项目“百日攻坚”,实行专项考核,将收集到的项目协调推进“不尽力”、问题化解“踢皮球”、办理手续“中硬阻”等问题存入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并由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
“3+1”体系提升干部能力
形成人才培养正向循环激励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年来,忠县始终坚持把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如何不断提升干部治理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呢?据介绍,忠县已经形成了从村级到县级干部的“3+1”培养体系,即村干部“苗圃”工程、村(社区)“好班长”工程、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奖学激励制度。
其中,“苗圃”工程的提出正是为了破解农村人才匮乏难题。据介绍,“苗圃”工程包含人才储备、“一对一”结对培养、优秀人才选拔任命等,打通了从“选苗”到“育苗”再到“管苗”的关键环节,夯实了村级干部队伍基础。近年来,全县基本实现每村储备1~2名本土人才,平均年龄28岁。
忠县还构建“干得好—学得好—干更好”的螺旋式培养格局,建立干部奖学激励机制,把党的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纳入奖学视野,根据业绩大小、成果高低等,采取高校插班研学、菜单式选学、购买课程深学、奖励书籍自学等方式,差异化设置16项奖学内容。2018年以来,累计奖学的570名干部中,有53名干部得到提拔使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了解,今年忠县将组织2批共计约80名奖学干部赴山东学习。这些干部学习回来之后,县里会专门组织课题交流,研究成果转化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让先进的做法落地到忠县。
持续提升基层党建为民服务
增强干群融合凝聚力
每月的20日,金鸡镇白龙村都会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70岁及以上老人集体生日活动,组织老人们齐聚一堂共话家常、共切蛋糕,并邀请乡村医生现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免费进行血压、血糖等常规体检,同时视频连线老人在外子女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关怀老人生活,还可以让老人在外子女安心工作,感念家乡。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百姓,忠县还大力推行老人“爱心食堂”、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儿童“候鸟助飞”行动等服务群众活动,受到群众好评。
2019年,忠县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县。“基层党建就是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我们要让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忠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忠县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十条措施等,推动372个村(社区)建立党建网格,制定积分管理机制、搭建群众议事平台,加强对特困人员、空巢老人的关爱服务。同时,忠县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居民根据需求“点单”、社区汇总按类“分单”、街道整合共建单位资源“派单”,共建单位年终到社区述职,由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面对面打分“评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3年来累计为群众办理民生事项16639件,130余件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9.6%。
链接>>>
一份30万人的在外人士资源名单
近年来,忠县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乡情引才”实施在外人才回引工程。其中,一份30万人的在外人士资源名单尤其重要。
为充分挖掘忠县籍在外人士资源,忠县县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定期收集更新全县30万名外出人员工作地点、单位、工种、联系电话等基础信息,同时开发“外出人员信息系统”,建立在外人士QQ群、微信群370个,定期发送全县人才需求、创业信息、扶持政策等,加强宣传联系。
忠县还着力打好“乡情牌”“校友牌”,每年年底利用在外人士大规模回乡探亲契机,召开县乡村三级“忠县籍在外人士代表新春茶话会”和“创业就业政策宣讲会”,邀请共话家乡发展、吸引返乡创业。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忠县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品牌项目,建立一个部门牵头跟踪、一张清单交接办理、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月定期通报考核的“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强化人才服务对接,着力解决人才回引中的困难、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共回引各类人才73874人,其中返乡就业61439人、创业12435人。
张亚飞 刘玉珮 孔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