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 牢记使命 兴水为民
第050版:特C10 百年辉煌 重庆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水利 牢记使命 兴水为民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水利 牢记使命 兴水为民

    龙河(丰都段)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

    忠县黄钦水库 摄/范红娟

    云阳县库岸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6月21日,巫溪县花台乡八龙村,村民王国增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汩汩而出。

  花台乡十年九旱,水源奇缺。2001年,当地村民仅靠简单的工具和双手,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全长17公里的盘山引水干渠,因其5.5公里位于海拔近1000米的悬崖上,被称为“巫溪红旗渠”,只为解决基本的人畜饮水问题。如今,花台乡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面解决,当地村民再也不用在枯水期翻山越岭四处找水。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城市美。由满山遍野找水喝,到科学开发、全面节约,系统保护水资源;由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到兴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由单一的农业灌溉,到全面兼顾城乡供水、防洪保安、水生态保护、农业灌溉、水利旅游,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巴渝人民治水兴水,开启了重庆水利事业的新篇章。

  兴水利惠民生 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951年,梁平张星桥水库完工。这座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局辖区内修建的第一座小(一)型水库,从此拉开了巴渝大地水利建设热潮。

  在1949年以前,重庆市(含江津、万县、涪陵地区)只有4座水库、总库容不足0.1万立方米;有山坪塘57006处,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仅2.247亿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重庆掀起了水利建设热潮。当时物资奇缺,施工全凭手工操作,运输主要靠肩挑人背,但仍然创下了不凡的水利建设业绩。比如张星桥水库在缺乏工程机械和电源的条件下,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建库任务,使用共同劳动工日113万个,完成土石方50万立方米。

  当时开工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也创下了多个“第一”。比如1954年动工的狮子滩水库(又名长寿湖)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西南地区第一座大型水库,是新中国长江一级支流梯级开发的第一个建设项目,狮子滩水库大坝也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座堆石面板坝;1957年,南川县建成龙岩大堰,这是四川省丘陵山区修建的第一条中型大堰。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缓解了重庆市水旱灾害严重的局面,对安定社会、恢复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1996年,重庆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8.3万处,其中中型水库33座、小(一)型水库404座、小(二)型水库2290座、引水渠堰16239条、山坪塘15.1万处、石河堰5364处。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重庆召开了首次全市水利电力工作会议,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2002年12月8日,开县鲤鱼塘大型水库开工。这座总库容1.024亿立方米的水库,是重庆市第一座以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为主,兼有发电、安置三峡水库移民的Ⅱ等大(二)型水利工程,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水利项目。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推动全市治水兴水大发展。

  2018年,重庆市启动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重点建设水源工程124个,总投资约1000余亿元。其中,投资达143.45亿元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是重庆历史上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水利项目,也是重庆7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基建项目,建成后将惠及重庆长江以北、嘉陵江渠江以西11个区和重庆高新区,受益人口近1000万人。

  到2020年,重庆市已建成水库3087座,总库容1268396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8座、中型水库106座、小型水库2963座,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得益于水源工程的兴建,我市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全面解决。1949年的重庆,农村饮水以农民自发引用小溪、山泉、坑涵水为主,用水保障率低,饮水不卫生、不安全。重庆市自1984年开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到2019年,重庆市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13.79万处,总受益人口1388.09万人,全面解决了1080万名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目前,我市正通过“一改三提”(即改善农村供水设施饮水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等措施),实现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

  治水患保安澜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夏日的重庆长江两岸满目葱绿,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就在去年汛期,重庆遭遇历史罕见洪水袭击。长江、嘉陵江、乌江分别形成5次、2次、1次编号洪水,我市通过精准监测预警,科学联合调度,成功抗御12场暴雨天气过程及67条河流超警戒以上水位洪水,全市未亡一人、未溃一堤、未垮一库。

  这得益于我市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物防、技防等手段,实现防汛信息化、现代化的成果。

  重庆江河众多、水系密布,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江大河和重要河段防洪能力几乎为“不设防”。

  水治则天下宁!上世纪90年代,重庆主城区长滨路、嘉滨路、江津几江等城市重点防洪工程开工建设;直辖以来,重庆又对临江河的县级以上城市和部分中心镇重点河段进行了有效治理,抗御洪灾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南岸、渝中、江北、江津、涪陵等城市堤防工程,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数据显示从1994年—2019年,重庆共建设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350处,新增堤防护岸1538公里;其中5级及以上堤防1109.23公里。

  1998年—2018年,全市完成245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恢复兴利库容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78亿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保护了水库下游32座县城543个乡镇851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科技化、信息化手段被全面运用于我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全市已建成水文站244个、水位站548个、雨量站4151个,建成了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区县级平台等信息系统。此外,我市正对42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超标洪水编制防御预案,其中22条已编制完成,今年内将完成其余20条编制。我市还完成了綦江、梁滩河等16条中小河流、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及合川城区洪水风险图,其中主城区洪水风险图、合川城区洪水风险图、綦江洪水风险图等成果在抗御2020年历史罕见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的“大水小灾”、有序应对,一条条安澜的河流见证着重庆水利70余年的治水成就。

  自2017年以来,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了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国家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提前实现,岸线生态功能正加快恢复。

  舍小家为国家 三峡百万移民筑丰碑

  2020年11月1日,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标志着中国人追寻百年的三峡工程之梦终于实现。

  百年追梦,盛世梦圆。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便在《实业计划》一文中提出了三峡工程的设想,但一直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被重新提上议程。

  1992年,长江三峡工程兴建。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三峡移民成功的关键看重庆,重庆承担着三峡库区85%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1993年,重庆市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举全市之力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三峡移民难,不仅难在移民数量巨大,还难在移民涉及范围广、环境容量不足、时间跨度长、多种矛盾交织和无成熟经验可循。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百万移民攻坚战中,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库区移民深明大义、移民干部舍己为公、全国人民倾情支援,上下齐心,共下一盘棋,合力破解了百万移民这道“世界性难题”。

  截至2014年9月,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共搬迁安置移民111.96万人,复建房屋面积4292.06万平方米,完成了2座城市、7座县城、94座集镇迁建,搬迁工矿企业1400家,完成了农村库周交通、城集镇基础设施、专业项目复建、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滑坡处理等规划任务。

  重庆市移民任务的完成,为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成功达到175米水位,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作出重大贡献,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成为解决移民世界性难题的光辉典范。

  赵童 刘茂娇 刘堂林 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市水利局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