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奋进的强大动力推动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要点让“新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讲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
第013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奋进的强大动力
推动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要点
让“新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讲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沿视角

让“新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唐丽桂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是乡村人口长期持续外流的结果。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问题,要创新人才回流机制,优化内外部环境,让从城市向乡村回流的“城归”族“回得来、留得住”,使新时期的“新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大量助农惠农政策,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创业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逐渐吸引部分外流村民、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离退休人员、乡村创客、乡村公益组织等“城归”族回乡。这种“城归”现象体现出人才从城市向乡村的回流过程,已成为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城归”现象同时催生了“新村民”的产生,他们不再把自己作为乡村客居者,而以“新村民”身份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发挥了较好的带动效应,实现了人才的反向流动,弥补了乡村振兴人才不足。如何吸引“外来”,扩大“城归”群体,使城归者从本籍村民向普通市民扩展,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大方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虹吸效应”的增强,一些原本在乡村干事创业的人才走进城市,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人才结构失衡。如何夯实“本来”,让这些原本在乡村的输出型人才再返乡,以及让那些有乡土情怀的市民从“城归”者转化为“新村民”,在乡村沉下心、俯下身,在乡村用真情、办实事,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另一发力方向。

  要进一步优化乡村人才振兴的外在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民收入水平提升,不少地方的乡村民居与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很多村庄新增建筑的建设地点选择随意,建设风格各异,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风貌与自然生态环境,使乡村失去原有魅力,难以留住“新村民”。基于此,要加强乡村规划,合理规划乡村布局,保护乡村原味。加强整体规划,推进乡村多规合一,整体规划新增建筑地点、建筑风格、公共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等,同时严格保护村庄生态环境与原始特色风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加强乡村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停车、公共卫生、公共活动空间等配套;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优化金融工具创新。特别是针对“城归”人才的教育和医疗两大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教育资源配套,加强村、乡镇与县级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对接。不断完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医疗设施与医务人员配套,提高医疗水平,加快推进异地医保结算向基层延伸。同时要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保护与传承。“城归”者大多怀有深厚的“乡愁”情结,乡村的传统村落、乡村生产生活器具、传统节日与习俗等,作为寄托“乡愁”的文化符号,在乡村人才振兴中能发挥重要引力作用。当前传统乡土文化资源流失加速,部分乡村存在失去“乡愁”文化符号的风险,要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保护与传承,鼓励村庄建立乡村农耕文化馆、村史馆、非遗文化研习馆等民间机构,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搜集、转化、宣传。

  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振兴的内部环境。更新乡村人才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是树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打破行政边界与户籍制度约束,树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使“新村民”可享受与原住民平等的义务与权利;可邀“新村民”与本土村民一起参与村委会举办的各类学习活动,共同为村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支持“城归”中有能力的人才积极参与村委会选举,为乡村基层自治组织注入新生力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二是建立双重诚信体系。要优化乡村诚信环境,建立政府与村民的双重诚信体系。通过建立诚信数据库、诚信光荣榜等方式,并配套相应的奖惩措施,强化政府与村民诚信约束。地方政府要把诚信服务作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强化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对村民的承诺要守信,对“城归”群体的困难应积极协助解决;要在新老村民之间,村民与外界之间树立诚信意识,形成互信互助的和谐关系。三是建立乡村人才培育长效机制。要加强基层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相结合,从政策制度、经营管理、文化理念、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在新老村民之间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与交流活动;引导新老村民在村庄内部、村庄之间、村庄与城市之间,建立多维对话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与交流活动,促进内外沟通与融合。

  (作者系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