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回忆已长成纪念的森林那年,我回生产队推广杂交稻希望的稻田丈夫的车缘
第020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
回忆已长成纪念的森林
那年,我回生产队推广杂交稻
希望的稻田
丈夫的车缘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评论

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

夏天

  菜市场,一处最能了解一座城市“毛细血管”的地方。5月20日开放的《真诚的日常》石灰市菜市场影像展,几位参展艺术家以他们对菜市场的不同视觉与理解,呈现了一场区别于美术馆的全新展览。

  这些作品以影像、声音装置、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赋予日常生活的碎片以温情和美感,提醒我们看似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比如,有位参展艺术家沉浸式地体验与探索菜市场空间关系的变化,发现凌晨3点后的进货时段,才是由菜市场奏起的交响乐曲。

  值得一提的是,几位参展艺术家除了四川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也有在校大学生、网红博主、护士转行的追梦者。不管他们从事怎样的工作、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都没有忘记,日常生活可以熠熠生辉,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就像有的作品呈现的,菜市场里忙忙碌碌的摊贩背后,是一个个温情的小家庭——在菜摊上装点浪漫玫瑰的小情侣,从没拍过结婚照但感情甚笃的中年夫妻,用板车拉着孩子玩耍的父亲……

  这是一个人间烟火气与艺术作品交相辉映的“无界美术馆”,没有一个接一个的展厅,没有门禁和保安,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本真面目和艺术的诚意:大爷大妈买完菜可以顺便溜达一圈,看看手里貌不惊人的鸡鸭鱼肉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墙上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卖菜的小贩们守着摊位也不像过去那样掐着时间苦熬,随时可以起身对着墙上的作品评头论足一番,掂量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差距,发表自己基于客观生活的见解;游客则可以来到这里,深刻感受重庆激情与内敛、本土与国际交融的城市文化底色。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城市街区文化的进化与改造渐入佳境。很多地方不但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感的老街区老建筑,还充分利用这些历史遗留构筑了诸多符合自身城市特点的人文场景,既为城市文化形象打开一扇窗口,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更拉动了地方经济,繁荣了街区商业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街区老建筑,本身就是最好的“博物馆”“美术馆”,往往通过一个创意、一个专业策划团队的介入,短时间就能打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美育场所。所以,石灰市菜市场举办的“真诚的日常”摄影及多媒体艺术展,无疑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也为“艺术进入社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这或许不是一个真正的展览。当你买完菜后你会发现,这里仍然是你最熟悉的石灰市菜市场,只多了一些真诚的艺术。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