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亮江湾”大渡口区底气何在?关于大渡口的“音乐故事”你听过几个?
第012版:百年伟业 精彩巴渝·大渡口
上一版 下一版 
“乐亮江湾”大渡口区底气何在?
关于大渡口的“音乐故事”你听过几个?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大渡口的“音乐故事”你听过几个?

  侯宝林、田汉、唐国强等大腕都来过钢花影剧院

  1957年,钢花影剧院动工开建,3年时间建成投用。钢花影剧院的建设过程,也堪称一段“传奇”。

  钢花影剧院的设计者是重钢员工的家属,当时他正在参与山城电影院的设计修建,在重钢厂领导的请求下,他模仿山城电影院的图纸,稍作修改,画成了12张钢花影剧院的设计手稿。

  钢花影剧院的修建者全是重钢职工。当年,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从附近河滩上挑着河沙、砖头,一点点运到这里,凭借东拼西凑的经验和技术,比照着设计手稿,修建起了名噪一时的影剧院。

  完工的钢花影剧院,比山城电影院多了一个功能,它不仅能放电影,还能承接各种演出。

  因此,在上个世纪,钢花影剧院的舞台上,可谓是大腕云集。严良坤、刘诗昆、盛中国、侯宝林、郭兰英、姜文、唐国强、张艺谋、巩利、刘晓庆等都曾在这里登过台。国歌词作者田汉在钢花影剧院留下墨宝“淡云微雨访重钢,钢水奔流赛两江。憾不钢花歌舞夜,高楼同听巧姑娘”。

  到钢花影剧院去看明星,成为众多重钢子弟和大渡口人最美好的时代记忆。

  音乐剧《大义渡口》背后的历史

  大渡口区原创民族音乐剧《大义渡口》于5月19日在大渡口区钢花影剧院首演,5月26日在重庆大剧院演出也取得圆满成功。而这台音乐剧所传唱的,正是大渡口传承百年的义渡精神。

  《巴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马王乡士绅自发捐出一片田地,用每年的收租所得作为义渡的运转经费,雇佣船夫,购买一大一小两艘客船,免费渡人过江。

  这里便是后来的马桑溪渡口。受此义举的感染,乡民们又自发筹资,在渡口修建了凉亭、石凳,方便过客等待、休息。

  “义渡”从此名声远播。后因该处江宽水缓,过江人众,渡口规模为沿江数十里之首,人们又将这里唤作“大渡口”。如今,刊刻在义渡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的“古道热肠”4个大字,阐释了义渡的精神内涵。

  “石工号子”从工地走上舞台

  大渡口跳磴镇多山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以采石为生。过去,石工们在工地劳动时,为了提气运气、减缓疲芳、协调动作,便创作了各式各样的“石工号子”,唱词朴实、风趣、内容丰富、地域特色强。

  后来,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打石匠这个职业逐渐消失了,但“石工号子”这种原生态音乐却保留了下来。

  2010年9月,跳磴“石工号子”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渡口区文化馆通过艺术化创作,将“石工号子”搬上了舞台,2013年,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上,以跳磴“石工号子”为原型创作的表演唱《跳磴石工号子》一举拿下了国内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的“群星奖”。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