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 |
 |
学生们进行虚拟现实实践体验 |
 |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 |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如何肩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向更高水平迈进,是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用行动作出的回答。
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龙门浩职业中学始终对标一流,提质升位,遵循“正人达业行天下”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向,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姿态不断奋进。
乘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的东风,学校抓住职教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开展高水平党建工作、构建高水平治理体系、建立高水平专业群……瞄准创新关键点,龙职中以脚踏实地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6+1”高水平办学之路,学校发展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党建引领治理先行
“红色引擎”驱动现代化职教加速发展
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党建。在龙职中看来,坚持党的领导,是凝聚人心、焕发斗志、鼓舞干劲的精神力量,更是引领教育事业走向成功的红色旗帜。
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高水平党建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龙职中坚持以“三融三化三促”党建工作法为统领,聚力平台、阵地、队伍、资源建设和活动开展,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让党建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作用充分彰显。
“既要坚持,也要创新,才能让党建工作发挥更强的引领能力。”正如学校党建工作负责人所说,龙职中的高水平党建项目是站在时代潮头,走出了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
以“三化”为例,学校通过推动智慧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党建质量。其中,党建智慧化有力借助了专业群优势,创新结合VR技术建立党建学习平台,建成集资源库、宣传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让党建工作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与势俱进。
高水平党建,加速了高水平治理。在党建“红色引擎”的强力驱动下,龙职中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也随之落地开花。
学校成功搭建起“三位一体”治理决策体系,即由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组织保障职能、校长负责制下行政管理主导职能与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监督职能共同组成的现行体系体制,并积极探索推进“大部制”执行体系建设,完成学校章程的修订核准和教学智慧平台与管理智慧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快了学校现代化办学进程。
以高水平党建为引领,以高水平治理为路径,龙门浩职业中学不断释放示范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组建的“四史”宣讲团、“萤之光”之家志愿者队伍,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评价;心连心团队在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评优秀团队及优秀作品奖,被重庆市红岩联线评为“红岩队”;学校校获评教育部颁发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获评教育部关工委颁发的“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专业集群人才优育
紧密对接产业培育“龙门工匠”
日前,龙门浩职业中学围绕“精准合作、提质培优”主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战略合作意向洽谈。会上,双方经过深入的协商探讨,确立了将华为ETC学院育人体系与学校现代信息技术专业融合,在资格认证、社会培训、师资培养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实现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打通就业渠道。
事实上,这并非学校以校企合作助推专业群发展的首次尝试。近年来,学校以重庆市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以及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为依托,建设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人才孵化基地,以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群专业设置,打造了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类专业。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产教融合最前沿、校企合作最紧密、专业布局最完整、人才培养模式最科学、管理模式最先进,并结合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发展。”校长钟代文表示。
基于这样的认识,龙职中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学校通过创新“2121产、学、研”专业群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五体四维双线”评价模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双核引领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打造创新、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等,推动专业群建设向高水平迈进。
办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永恒的主题。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基础上,学校就如何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展开了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之本,以德为先。学校一方面完善“达业课程”体系培育“龙门工匠”精神,打造“学生活动”平台增强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不忘守住“立德树人”的根,通过建立“三导五育”机制和“1151”推进策略,形成了“三全”育人格局。
如今,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发展平台愈加广阔,一大批德技并修的高规格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涌现,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着职教力量。
截至目前,学校“产教融合大楼”竣工,校内实训场地建设面积达 31770.45平方米,新增58个校企合作实训场地,12家合作企业和6个新专业。输出3645名优秀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率达97%以上,就业对口率达80%。为深信服、金夫人、巨蟹、中安保、海德世、聚友快车道等大型企业提供重点产业人才2000余名。
中德携手师资共培
夯实人才梯队打造国际职教品牌
2018年,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同济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南岸区人民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一起成功举办了“重庆市落实国家职教改革行动论坛暨第一届重庆市中德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会议”。
本次论坛暨高峰会议的举办,首开国内知名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典型的先河,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对外合作能力。
据了解,这是龙职中与同济大学联手开展的中德项目建设。项目获得南岸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了政校企联动的机制创新,围绕“两中心一平台”的建设思路,已成为南岸区打造“工程师”之城的重要载体和建设产教融合型示范城市的主要内容。
“以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为出发点,我校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中德职业教育联盟西部中职示范基地,拓宽中德交流合作的渠道,建立与德国院校及德国企业的联系。”钟代文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还通过选派人员参加同济大学组织的中德职业教育管理人才培训,将德国教育模式和经验本土化,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带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德项目在龙职中的落地生根,擎起了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专业成长立交桥。
一方面,中德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平台,开发了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线培训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对接校企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实现中德职业教育集团内信息方便快捷的共享。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培养了多名熟悉中德职业教育模式的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为中德项目的建设添能赋彩。
如今,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正在校园里逐步形成。学校教师相继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0余所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师资交流,派出100多名教师到青岛、山东、广东、江西等地开展调研学习,派出教师到主城及区县开展教学示范、送教下乡等,与261家市内外单位共1674人开展交流……名师的示范影响正在走出学校,走向全国。
服务地方赋能经济
发挥社会职能彰显责任担当
近日,龙职中携手企业走进学校美丽乡村建设联系点——永川区吉安镇尖山村,开展了春耕结构调整调研及电商抖音培训。培训会上,学校与企业一起就农产品销售技巧、视频选题、直播带货等内容,向村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电商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对我未来从事该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村民罗文婷受益匪浅。
这样的活动,只是龙职中以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龙职中深知,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为此,学校积极发挥职教优势,持续深入开展高水平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学校成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小组,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扩大云南昭通等贫困地区中职招生数量,在永川吉安镇等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到石柱丰都等地送教下乡,开展残疾人培训、部队退役士兵培训等,为群众送去温暖关怀。
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学校与重庆简兮动漫公司共建动漫研发中心、重庆增材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研发中心、重庆市国际劳务中心等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国际培训项目,与“名师+技师”工作室合作开发科研产品,并成功申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拓展培训。
着眼“服务”二字,龙门浩职业中学用行动书写着精彩的民生答卷。
近年来,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就业优势和培训经验,建成共享型网络实训中心、重庆市虚拟现实实训及科普中心、重庆市专业师资培训基地等,先后组织重庆市监狱系统服装培训、同景社区手机摄影培训、永嘉路社区插花培训等,为来自企业的员工、农民工、残疾人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了14235人次技能培训。
文/图 刘洋 李显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