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产生物医用材料,需要整合多学科研发创新平台,以此理顺产学研技术转化路径,为产业变革创造‘风口’。”5月21日,在西洽会分论坛——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栋在题为“革命性变革中的生物医用材料”主题演讲中,为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发展支招。
张兴栋表示,当前国内多数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国产生物医用材料产品以中低端居多,多数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张兴栋分析,这是由于我国大多数生物医用材料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能力不足,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再加上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研发周期长,一款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从初始研发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上市,需要经过实验室基础研究、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审评审批等多个阶段,且企业需投入大量研发成本,造成国产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当务之急是要把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创新研究和产业化链条打通理顺。”张兴栋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应设立生物医用材料重大科技专项,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综合实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提升创新和集成能力,推出一批产业带动性强、技术集成度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材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