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仰课程—童心向党 阳光下成长 |
课程建设的基本立场,即是对教育理念及其价值的始终坚守。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从“尽享笃信之美”的教育理念出发,兴教30年,确立了以“笃信”为核心,从“笃志”“笃学”“笃行”3个实践维度推进“四信”课程建设,即信仰、自信、信任、诚信。通过有力、有爱、有品的“四信”课程,进一步涵养师生品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信仰课程
沉浸式党史学习让信仰内化于心
一把剪刀一张纸,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折、画、剪”的小窍门,折红梅花儿送给党;一人一句颂党恩,在“我想对党说”环节,同学们借诗歌表达“听党的话,做好少年”的决心与信念;一双小手一捧花,在歌乐山烈士陵园,同学们整齐列队、肃立、敬礼,献上鲜花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在“童心向党·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演讲比赛,同学们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党史故事讴歌党的伟大……
用信仰之光照亮奋进之路,沉浸式党史学习是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信仰”课程的一次探索。“信仰是立身坐标,信仰教育核心是爱党爱国,我们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让信仰内化于心,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校长秦纪梅说。
学校以建党100周年为重要教育契机,通过一次感恩表达、学一首红歌、听一次红色故事、制作一份小报或作品、参加一次研学“五个一”活动,让党史知识“动”起来、“热”起来,成为青少年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信仰”。
自信课程
学生走上讲台 教与学角色互换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如何培养学生自信?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给出了4条路径:博学自信、雅亮自信、强健自信、劳动自信。
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务工子女,受家庭背景及文化氛围的影响,孩子们性格中缺乏自信,从课堂表现上就能明显感受到:被动听讲,不敢质疑,害怕发言。
如何打破学生的沉默?学校的做法是让老师“沉默”,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可以手持粉笔在黑板前侃侃而谈,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见解;他们可以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学得热火朝天。
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教学观念,正悄然塑立学生的自信。课堂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渠道,通过导、思、议、展、评、检6种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博学自信。
课堂教学之外,少儿水墨画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展现雅亮自信;特色足球课上、运动会上,同学们挥汗如雨,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展现强健自信;从翻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再到秋天迎来丰收,特色乐耕课程展现劳动自信。
信任课程
家长和学校成为教育“合伙人”
“请家长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到点睡觉,爱干净、讲卫生,统一穿校服到校……”家长手中的这份清单,是家校共育的纽带,也是家校信任的见证。
“家校共育的关键点在于信任协作,我们通过家长会、问题清单的方式,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在育人过程中做到同心、同向、同力。”秦纪梅形容家长和学校之间是教育“合伙人”的关系,大家“各就各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建立一个“教育生态圈”,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信任课程倡导在实践中信任协作,除了家校共育,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更是在日常学习中积淀的信任感。因为信任,同学们在执行集体任务时分工协作,倾力配合;因为信任,同学与老师成为好朋友,愿意分享心中的小秘密;因为信任,在遇到困难时,校园里总会出现小手牵大手的有爱画面……
诚信课程
播撒诚信种子 培植少年正气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告诫,正针对此。“笃以修业,信以立身”,校训中的“信”,也直指诚信。
在一堂“以诚立足,以信为本”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什么是诚信”展开交流,积极展示收集的诚信名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诚信故事,热烈讨论身边发生的“诚信”事例。
这样的诚信教育场景,在校园里无处不在。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学校文化墙上的诚信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时时刻刻接受诚信教育;校园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演讲等,各种各样的形式都在诠释同学们心中的诚信。
“诚信教育永不过时,而且永远没有完成时。”秦纪梅谈到,诚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之“德”,关乎个人品质。学校将诚信的种子深植于学生的心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少年正气。
谭茭 阳丽 图片由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