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结合我市中医药发展实际,“三管齐下”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在学史增信中激发发展中医热情。在历史上,重庆的中医药事业,无论是对国家发展,还是对人民健康,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人才培养上,重庆拥有张乐天、龚志贤、陈源生、熊寥笙、唐阳春、万云程等著名的中医学家。尤其是重庆中医药教育先贤、全国著名老中医、重庆市中医院原院长吴棹仙老先生于1956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向毛泽东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中医药发展的标志,影响深远。在临床医疗上,以黄星垣为代表的中医药团队,研究开发了“参麦注射液”“宁心胶囊”“地奥心血康”等一批治疗药物,开创了全国中医急诊的先河,还在全国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创办了学术期刊《中国中医急诊》,成为全国中医急诊的发源地;李雨农领军的团队,不仅创建了中医肛肠学科,而且探索、总结了“枯切疗法”“挂线疗法”等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系列方法,并在全国推广运用,使重庆中医肛肠在西南和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中药产业发展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重庆一直居于全国第一小方阵,也留下了“北有同仁堂,南有桐君阁”的美誉,直至今天,重庆的太极集团在全国医药工业产业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在较短时间控制了疫情扩散,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其中,以重庆市中医院专家挂帅的医疗与科研团队,相继研究开发了分别用于治疗“无症状阳性”3个院内制剂在全市调剂使用,发表了《中医药治疗无症状阳性的实证研究》等重要文章。实践充分表明,重庆中医药过去很是辉煌,现今发展很有基础。
在牢记嘱托中增强发展中医动力。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就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等。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这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时修订《重庆市中医药条例》,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守正创新中擦亮重庆中医名片。重庆要擦亮中医这张“名片”,既要积极、有效对接国家发展中医药的重大战略举措,也要以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决心和勇气,补短板、强弱项,将“质量劣势”变成“发展优势”。一要以健全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省级要建立中医药管理局、县级要建立中医科”的要求,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专门人员做事。二要以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振兴。借鉴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进省市经验,在市政府中医药管理部门设置“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全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着力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监管,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产业联盟,推动各种要素有序流动,打造中医药产业“闭环”,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三要以中药大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擦亮中医药“名片”的核心在人才,而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重庆要以建设独立的中医药大学为契机,充分整合中医中药医疗教育优质资源,邀请国家相关部委与高校专家共同研究重庆中医药大学的建设方案、专业设置,确保以大学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用大学培养更多特点鲜明的中医专才、优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四要以优化资源提升中医发展品质。一方面,要对市中医机构扩容提质,参照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做法,可将“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更名为“重庆市中医科学院”,在科学院下设“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西结合医院”,以及“重庆市皮肤病医院”“重庆市针灸医院”等特色专科医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县二级中医院的建设,力争通过5—10年,使每个区县都有一所三级中医医院。
(作者系重庆市中医院研究员、正高级经济师、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