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落户重庆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成立的基础和优势是什么?目前的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情况如何?5月7日,实验室主任罗均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
重庆日报: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球齿轮传动领域的四大顶尖机构,其余几家是在哪里?
罗均:其余3家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目前我们在基础领域的研究队伍、人员是最多的,研究领域也是最广泛的。
重庆日报: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落户重庆的,也是重庆大学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初实验室落户重大的原因是什么?
罗均:重庆大学在机械领域研究实力很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做出的多个创新成果,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为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汽车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零部件,所以实验室成立以来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转让,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日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实验室有哪些成果?
罗均:一直以来,我们与长安、重庆机床、苏州绿的、中技克美等公司保持长期合作,联合进行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专利转让超过5000万元。
比如,我们在兆瓦级风电齿轮箱、大功率船用齿轮箱、谐波减速器等设计理论、制造与产业化方面,都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还有在高性能齿轮加工方面,实验室所研制出的高端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解决了高性能齿轮加工制造难题,突破了美国、德国等专利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实现高性能齿轮加工技术的自主可控;在航发叶片精密加工方面,实验室研制出了国际首台七轴联动砂带磨床,并拓展至多品种混流、多工序集成的智能磨削装备,实现了叶片高端数控砂带磨削装备从“零”到“系列化”的跨越。
重庆日报:在多年的发展中,实验室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罗均:是的。实验室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4个博士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现有14个研究团队,210名固定研究人员,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专家30人,拥有6个科技创新团队,在读研究生1209人,在站博士后54人,是国内机械传动领域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