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数个抗震试验都在这个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名片多项研究成果实现转化
第004版: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报道⑤
上一版 下一版 
港珠澳大桥数个抗震试验都在这个实验室完成
实验室名片
多项研究成果实现转化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对话
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唐光武:
多项研究成果实现转化

本报记者 李珩

  “我们瞄准的是世界桥梁工程领域先进技术,针对桥梁工程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技术问题展开研究,着力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4月27日,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唐光武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重庆日报:能跻身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靠的什么?

  唐光武:实验室依托的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5年,那时叫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集钢桥面铺装、科研设计、路面材料、施工成套技术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在2008年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就有我们。

  重庆日报:在桥梁领域实验室发挥了很大的攻坚克难作用,在其他领域呢?

  唐光武:近十年来,实验室承担了40多项桥梁抗震方面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动力学问题。我们的“主业”虽然是桥梁,但事实上,业务范围已扩展到整个土木工程领域,为我国核电行业、特高压输变电行业、高铁行业、建筑行业和石油行业等提供了大量技术咨询服务。对我国重大工程和特大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

  重庆日报:实验室如何走好产学研结合这条道路?

  唐光武:我们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实现了转化,为企业服务。比如研发了国内首套基于云平台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部署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特别适合我国量大面广的中小跨径桥梁的健康监测。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且发展势头良好。另外,实验室研发的桥梁防撞试验装置,也成功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

  下一步,实验室将投入9000余万元建设关键实验设施并扩充实验场地,围绕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共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需求,开展进一步研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