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增加大量实物和珍贵图片
除了新开放大量区域,在本次八办旧址保护修缮和展陈升级中,其陈列设计、细节考究等均匠心独运,使历史建筑和装饰更接近历史原貌,让其独特性、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更佳。
“在复原陈列中,我们使用了3000余件实物和103张珍贵图片,其中实物较之前大幅增加,更好彰显伟大的红岩精神。”朱果介绍,这些实物多为代用品和复制件。它们全部采用亚光材质,并通过研磨、打蜡、腐蚀等技术手段进行了消光处理。
比如,通过对文物照片的研究,房间的灯罩全部更换为具有抗战时期特色的荷叶边玻璃灯罩,且吊灯全部降低了高度,开关也更换为上世纪的胶木开关。
在保护修缮上,则坚持了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修缮方法,贯彻了预防性保护理念,使文物本体病害得到有效治理,文物建筑安全水平有效提升,最大限度保存了革命文物的真实历史风貌。
不仅如此,为提升参观效果,突出展示展览内容,展区还采用了超薄灯箱的形式陈列图片、文字,让观众的目光可以很容易聚焦到内容中去。
场景音效让人身临其境
“嘀、嘀、嘀……”走进八办旧址一楼,木楼板传来的脚步声,以及说话声、发报声、电铃声,声声入耳,让人恍若穿越历史时空,重回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同志们的工作场景中。
“这是我们增设的场景音效,从听觉上给观众沉浸感。”朱果介绍,为给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八办旧址复原陈列的文物原真性,他们创新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除在楼道中增加场景音效,还将台灯和吊灯串联控制,并隐蔽地增加了补充光源,让观众更容易在场景中将目光聚焦在家具陈设上。同时,尽可能地丰富展品摆件,让场景更生活化、更接地气,避免观众参观时的疏离感和文物场景的生硬感。
“八办旧址是重庆最为宝贵的红色资源之一,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见证了南方局领导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民众与国民党反动顽固势力进行艰苦斗争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伟大红岩精神培育形成的历史过程。”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唐昌伦表示。
它由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亲自设计并修建,从1939年秋正式迁入,到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完成历史使命迁往南京,这里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秦邦宪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此办公和住宿。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弥天大勇赴渝州,进行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曾在此下榻40多个日夜,并在这里重书了名篇《沁园春·雪》,成功指挥了上党战役,作出了向东北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还有4处文物旧址抓紧修缮
“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我们的应尽之责。”唐昌伦说,截至目前,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已完成渣滓洞监狱、八办旧址的升级改造并恢复试开放,正在开发沉浸式解谜互动体验项目,以增强展览体验和展览美誉度。
接下来,他们将尽快完成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旧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白公馆监狱旧址等4处文物旧址保护修缮和陈列布展提档升级,开创新时代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以全新面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