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废渣山”如何变身绿草地重庆金融认证中心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重庆市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创新发展聚力改革 优化服务贴近民生“十四五”时期全市殡葬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力
第007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边“废渣山”如何变身绿草地
重庆金融认证中心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重庆市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
创新发展聚力改革 优化服务贴近民生
“十四五”时期全市殡葬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力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发展聚力改革 优化服务贴近民生
我市扎实推进殡葬事业上新台阶

    集体公祭

    文明祭祀

  网上祭英烈献花接力、代祭志愿服务、绿色殡葬寄托哀思祈愿……近年来,我市各地纷纷创新开展文明祭扫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点赞。“烟火味”越来越淡、“文化味”越来越浓,正成为我市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一个缩影。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市殡葬改革已经从小到大、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全市殡葬设施加快建设,殡葬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行业管理不断规范,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节节攀升,殡葬改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了文明节俭办丧的新风尚。

  夯实基础 确保改革有力

  基础建设与制度设计短板不断补齐

  “原来的白塔园不说环境了,就连附属设施都有缺陷,治丧群众不满意,我们也很为难。现在不但殡葬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可以提供一流的殡仪服务,园内也修得非常漂亮,有江南园林的风格,绿柳垂杨,很温馨。改革前后真的是天差地别!”说起变化,永川区白塔陵园工作人员很是感慨。

  我市启动殡葬改革时,面临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政策缺失两大短板。

  为了回归殡葬事业的公益性,实现殡葬事业提档发展,近年来,全市加大对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并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殡仪馆38个,殡仪服务站83个,城市公益性公墓17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90个,经营性公墓63个。在市、区县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下,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在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的同时,全市持续加强制度设计,补齐政策法规短板。部分区县建立了殡葬改革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殡葬改革管理体系。同时,各区县认真贯彻《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重庆市殡葬事务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出台殡葬事务管理、文明治丧、惠民殡葬等配套文件,殡葬管理法规体系逐渐完善。

  对改革工作从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全面重构,确保工作责任落实,系统运转高效。

  多措并举 确保推行有效

  文明引导与执法规范力促规范有序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申请到生态墓位,不给亲属多找事儿,也不给国家添麻烦,我很高兴!”年过七旬的李伯伯前两年在南山福座人文纪念园提前与墓园方面签订“生前契约”。他说,虽然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见到的都是土葬的观念和方式,但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也要发展,人最后都是要变成尘埃的,不能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给大自然、给子孙增加负担。

  殡葬改革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近年来,全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始终围绕“殡葬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条主线,科学“破”、精准“立”,多措并举带动移风易俗,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为提升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的知晓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宣传力度。以新闻报道、召开新闻发布会、发放殡葬改革宣传手册等措施,让殡葬改革宣传进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形成全社会支持殡葬改革的舆论氛围。

  一手抓教育引导,同时一手抓执法规范。自全面启动殡葬改革以来,全市各区县陆续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殡葬服务收费专项检查。不断加强对乱搭灵棚、治丧扰民等不文明行为的治理,通过补贴到户等方式,鼓励城区居民在殡仪馆治丧,提升城市文明形象……通过执法、巡查,一次次的努力确保了殡葬改革启动以来没有出现违规殡葬行为,起到了执法一例、教育一片的效果。

  如今,昔日的浓浓“烟火味”逐渐变成了“文化味”,巴渝大地文明新风正扑面而来。

  救助兜底 确保民生有利

  真情服务与惠民政策作用发挥明显

  “母亲去世时,我拿出事先留下的联系电话,抱着试探的心态打了96000服务热线,没想到殡仪馆的车很快就赶来了,服务周到贴心,收费又这么低,全家都感到好温暖。”

  “殡葬改革的推行确实给我们家属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殡仪馆的服务专业周到,在我们失去亲人的悲伤之际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禁止传统大操大办,也大大减轻了我们的治丧负担。”……

  如今,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每天征求的意见建议中,更多的是来自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的拥护支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市殡葬改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目的。在推进改革中,我市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惠及人民,赢得了广大群众对改革工作的空前响应和大力支持。

  为确保群众在执行改革政策中获得实惠,我市出台惠民殡葬奖补实施细则,积极推进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在扩面、增项、提标上下工夫。其中南岸区将“失独”人员纳入了惠民政策范围;渝中区、沙坪坝区等7个区县为困难群众发放1000元至2000元的文明治丧补助;渝北、酉阳等6个区县对土葬改革区自愿实行火化的群众发放1000元的丧葬补助;大渡口、合川、北碚等12个区县对实行文明治丧的群众发放800元至1500元补助。全市47家经营性公墓开辟“公益生态葬园区”,为城乡困难群众、革命烈士提供免费安葬,5.3万多名困难群众受益。

  同时,通过治丧、火化、安葬等多个环节,实行“减、免、奖、补、换”的惠民政策,确保了各项殡葬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到位。截至去年底,“十三五”以来全市已累计为近5万名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7041万元,生态节地葬补贴23万元,“重庆市96000殡葬服务热线”累计为群众减免遗体接运费1286万元,服务主城5.6万户家庭。

  唐楸 龙搏 图片由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