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心中有一处桃花源嬉游 陈家湾的春天母亲之城雨天炖肉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让历史告诉未来
我心中有一处桃花源
嬉游
陈家湾的春天
母亲之城
雨天炖肉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荣光

我心中有一处桃花源

李立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世外桃源。背靠苗山,脚拥天池坝,深山一璞玉,秘境人不识——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就是我心中的一处桃花源。

  我第一次去那个地方,是2019年4月一个周五的下午。我们抵达武隆时,已是夜晚9点多钟。在城区草草住下,次日再赴后坪。

  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位于丰都、彭水、武隆的交界处,距离武隆城区108公里,号称武隆的“西藏”。这里有后坪天坑群、天池苗寨等17处景点,如同珍珠,散落在这片山中桃源。

  然而,由于没有硬化公路,这108公里,车程往往需要三四个小时。也就是说,从重庆主城直接到后坪,往往需要七八个小时。

  那一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赶往后坪乡文凤村的不易。一路都在修路。因为是雨季,塌方随处可见,道路泥泞不堪。越野车摇摇摆摆,如同风中行船。车子紧贴到靠山一侧,另一侧是看不到底的悬崖。遇到会车,需要先行倒到宽敞处,停车让行。一路上,我们都是提心吊胆的。

  这一次,我们走访了苗王山、后坪天坑、天池苗寨等地。苗王山海拔1700余米,是消夏避暑、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山下,便是如诗如画的天池苗寨,有山,有水,有山歌,有故事,有乡愁。后坪绝美的风景征服了文旅专家。随后,市文旅委投入了上百万的帮扶资金。

  2020年8月,盛夏时节,我再次走进山清水秀、峡幽沟深的文凤村。虽然仅过去了一年多时间,入乡公路却已开通,大山深处的桃源向世人展现了迷人的面容。一条柏油路如同玉带,连接着山乡的静谧和外面的繁华,也连接着村民的笑脸和游客的心扉。

  天池苗寨是一座座原生态的苗家院落,青瓦,木廊,石阶,颇具民族风情。如今,均被改造成民宿,游客与当地居民生活其间。房前屋后,是郁郁葱葱的庄稼和花草。四处是攀援的梅豆,绽放着紫色的花朵。茂盛的南瓜藤蔓,绽放橙黄。包谷饱满,等待收割。

  这一次,市检察院机关党办在此举行了主题党日活动。后坪是川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红色政权之乡。早在1930年,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曾在此开辟根据地,后坪坝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在后坪坝苏维埃政府史迹纪念馆,我们倾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介绍,接受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筑牢初心使命。

  在“苗家小课堂——服务脱贫攻坚党课”上,市检察院机关党办副主任陈伦双回忆两年多来文凤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场泪洒全场,听者无不动容,报之以热烈掌声。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水,是欢乐之水,是幸福之水。重庆市检察院扶贫集团接下文凤村的扶贫接力棒后,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山村经济被提上议事日程。两年多来,负责扶贫的陈伦双数上苗乡,和驻村干部一起,投入大量的时间、心力和感情。其间辛苦,也唯有自知。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不管是陈伦双,还是驻乡工作队长刘千武、驻村第一书记邱靖杰、驻村扶贫队员叶兴灿,扶贫干部用心用力用情,把文凤当家乡,把村民当亲人,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兑现了脱贫致富的诺言。

  2020年国庆长假后,我三赴文凤村。

  一场脱贫攻坚现场暨重庆市检察院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在文凤村新落成的便民服务中心会议室举行。这个便民服务中心,既是村支两委的办公地,也是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既是“莎姐”普法、法治教育、党性教育基地,也是村电商中心。对于一个小山村而言,其意义非凡。

  1260天,这是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驻村第一书记邱靖杰驻村的时间。当年,这个刚结婚的小伙子,一头扎进这个小山村,一干就是三年多。他用一句话概括了文凤村的变化:“之前,是走了不想来;如今,是来了不想走。”

  时值初冬,一场微雨飘洒在天池苗寨,空气像蜂蜜一样香甜。信步村中,房舍高低错落,古色古香,苗族风情的屋边,水车咿呀,稻谷飘香,村庄上空炊烟袅袅。

  文凤村脱贫攻坚的故事可以讲上三天三夜。特别是文凤村合作社理事长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他本在主城一家消防公司当经理,每月工资上万元,是村里有名的能人。

  为了尽快摆脱贫困,邱靖杰带着村干部“三顾茅庐”,终于让他同意回家乡看看。听完全村旅游发展规划介绍,看着村里如火如荼的民宿建设,他动心了,回到村里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为了支持村里发展旅游,他还带头平了自家的坟头。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移风易俗,很快就完成了天池苗寨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有一次,他的儿子带女朋友从城里回到村中,想入住自己家的民宿,却被他拒绝了。他告诉儿子,房子已经入股了合作社,不归自己管了。要住,也要按合作社规定,自己去前台交钱办入住手续。

  文凤村有1328人。他们的故事,值得去倾听、去记录。

  昔日的穷山窝,如今的金窝窝。文凤村如今已经脱贫,吃上了旅游饭,获评重庆“十大文旅地标”“十大美丽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红色村组织振兴试点”、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