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成为关注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就这样进行回应:“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
上学时候,有句话广为流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会这么想,很大程度上源自老师和家长是这么认为的。对分数的过分看重,让学生沉浸于书山题海,更让家长们争先恐后为课外培训掏腰包,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家长为教育焦虑,学校为升学率担忧,背后都是在被“分数”这个指挥棒牵着鼻子走。教育不能排斥分数,但也不应止于分数。然而,由于评价机制的单一化和畸形化,分数成了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尺。学校过于关注升学率,重分数轻素质,教育参与各方就难免会向其靠拢。现实语境中,家长和孩子主动或被动地认同这句话:无论你绘画有多好,歌声有多动听,三分球有多准,都不及隔壁孩子一张满分试卷收获的赞美多。这种评价上的成见,加剧了分数赛道上的激烈竞争程度。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直言:“孩子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相信每一位在朋友圈转发这段话的家长,都在内心产生了共感共鸣。和分数相比,家长们更关心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所谓合格,不仅是分数上的一时之得,更要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破除教育领域的顽瘴痼疾,实现这种“唤醒”,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着眼长远,从当下做起,共同努力。教师、家庭、社会,每个环节都应朝着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迈进。当教育的过程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熏陶,每一个孩子都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这是社会所乐见的,也是家长和孩子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