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向未来发展“筑城”,强化规划前瞻引领,优化城市设计理念,高质量建好基础设施,抓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的关键环节。重庆是国家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全景智慧产业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建设更加开放的新型基础设施
新型智慧城市是对新基建、新技术需求庞大的领域。截至2020年底,我市两江水土国际云计算中心算力达到20万台,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4.9万个,新型智慧城市的支撑进一步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一是要加速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大力推进“一通道两中心”,即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际超算中心、万国数据重庆数据中心的建设。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探索“一通道两中心”创新应用场景,开拓重庆与世界各国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协同设计、金融科技、科学计算、内容分发、数据处理等领域的广泛合作。二是要探索建立区域级的区块链设施服务。充分发挥我市水土国际云计算中心算力资源优势,以重庆市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建立立足重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级区块链服务(BaaS),积极探索数字金融、产品溯源、数字身份、电子存证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我市预计建成15万个5G基站,形成高速、稳定和泛在感知的通信基础设施。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通道和场所,部署高密度5G网络。
建设泛在感知的数字孪生城市
数字孪生的概念最先用于大型装备制造业领域,是感知、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建模等技术共同催生的综合性技术应用。数字孪生城市是在数字空间中对物理世界的城市的精准映射,实现虚拟服务现实的目的,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建设城市信息模型。以城市规划“一张图”、航空影像测量、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源数据为基础,构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一映射,实现对城市细胞级物理设施、功能的精准表达。二是形成城市地上、地下、空中和水域等城市空间泛在的群智感知能力。推广两江新区智慧路灯多杆合一实施经验,在我市重要区域尝试布局感知能力强、通信实时有保障、计算能力强的智能杆柱、基于智能标识和监测的城市综合管廊、智能路网等。三是形成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有效获取、汇集、协同和处理空、天、地多维信息,推进4G、5G、NB-IOT等多网协同部署,基于资源虚拟化技术提供无缝衔接、全面覆盖的移动网络和万物互联接入服务。
发展深度融合的全景智慧产业
智慧产业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造重镇”是我市的名片,2020年有182个项目数字化车间、28个智能工厂顺利实施。一是要加快支柱产业智慧化。利用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优势,在汽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中,进一步加大工业互联网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优势行业建立订产销一体化平台,实现柔性生产制造,推动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二是要补链成群,构建电子产业高端生态圈。围绕我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在做大做强笔记本、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和工业机器人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率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和通信芯片的设计、生产和封装全产业链,积极尝试新一代显示技术的量产和商用。三是要加强培育本土软件服务企业。依托我市高校智力资源,进一步吸引软件人才和企业,培育一批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仿真、区块链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骨干型、创新型企业。
提升一站式智慧公共服务能力
我市“渝快办”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为“智慧名城”增加了新的注解。截至2020年底,“渝快办”注册人数突破2000万人,累计办理各类依申请类事项4000万件,极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市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仍大有可为。一是发展智慧医疗。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生物信息、影像信息和健康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完善面向居民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服务,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探索用物联网、认知计算等技术实现影像自动识别和病理自动分型。二是发展智慧教育,组织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贫困地区推进远程教育,加大名师名校网课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均等化。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升级,在优势行业职业教育中推动在线仿真、虚拟仿真和同步控制,高效传递和转化信息。三是发展智慧交通。基于城市实时感知数据,借助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推动城市交通组织优化、提高公共交通调配效能、保障城市交通安全,探索智能驾驶快速落地。
(作者系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