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再写一首《我们》“90后”老叟亦自强向阳而飞童年的坝坝电影划甘蔗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50年后,再写一首《我们》
“90后”老叟亦自强
向阳而飞
童年的坝坝电影
划甘蔗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2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年纪事

划甘蔗

谢泽雄

  如果有人问我:“你们那时过年有些啥子耍事?”回答绝对三个字:划甘蔗。虽然现在无甘蔗可划,但划甘蔗这种事儿,想想心里也安逸。

  “胡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屏锦镇街上的小女孩们一边跳着橡皮筋,一边脆声声地唱着歌谣,一眨眼,春节就到了。

  除夕守岁,细娃们守的是长辈荷包里的那点压岁钱。男孩子得了五块、十块钱,立马溜出门去买了花炮,在街沿边噼里啪啦放起来。突然一摸荷包,钱已不多。想到明天还要划甘蔗,就只能恋恋不舍地回了家去。少年的我便是其中之一。

  年年划甘蔗似乎就那几个人,“烂潲缸”、罗飞儿、“芝麻小姐”和我,偶尔幺舅也参加进来。都是同学,划甘蔗的手艺旗鼓相当。地点,总是在中街“烂潲缸”与幺舅家之间的一块空地上。屋檐下有一个石磨,人不够高时,可以站在上面。先买来五根或十根大拇指粗细、高一米一二的白甘蔗。两人或三人一组,或各划各。谁先开刀,得看运气。抽出一根甘蔗向空中一抛,一人用手接住,其余人便从接握处向上轮着拳握移动。最后握住而别人无法再握的那人开刀。若有人不服,可以要求最后握着甘蔗这人悬空丢三下,甘蔗掉了,无条件弃权。

  划甘蔗是颇有些讲究的。比如说要求挽刀(刀子必须先在空中画一个圈),你不能用蛮刀(抽刀直接向下划)。蛮刀把整根甘蔗划到底,也不算数,得重划。当然要划下一根整甘蔗,一般的小屁孩是不可能具备这种“竹筒水”技术的。只有屏锦镇下街的雷炮毛、中街的大亚林、上街的董毛儿等我们眼中的大人(时髦青年),偶尔划出让人惊叹的一刀来。那两米高的大甘蔗“哗哗哗”的破裂声如高山流水,似绕梁琴音,从从容容,不缓不急,从上而下匀速到底。划甘蔗的人把握好最后一点力道,在泥土地上画出一个“之”字,划开了的甘蔗才向两边分倒。围观者旋即闪让开来,只见两块甘蔗“噗噗”地倒地,弹跳起来还未停止便被几双手抓住了。抢夺,撕扯,推搡,眼见就要打将起来,突然听到大人一声呵斥:“给老子搁倒起!”围抢的小孩子便一个个放了手,让大人拿去加比长度了。也有稍大一点眼疾手快的少年,将甘蔗折断,不论长短,拿了撒腿就跑。于是,大人接着划甘蔗时便高喊:“站开些,谨防嚯皮打死人。”嚯皮就是边皮。为了抢嚯皮,把手划伤了的事也是常有的。现在想来,那时的小孩子都皮实,受点伤,用嘴吮一吮,找张无论什么破纸包一会儿就好了。伤口深,最多也只是在老墙上刮一点石灰敷上或找一个蜘蛛蛋扯开包上,过一天就全好了。

  记忆中我也划出过一次“竹筒水”。那是与谭波儿、二马娃、三马娃、钟疤耳等相邻的几个小伙伴,在下街小水巷子背后的一块空地上。一根约一米二三的白甘蔗,去尖,削好双马口,粘刀,挽刀,瞄准甘蔗中心那一根白线,脆劲剁刀,匀速向下进刀。甘蔗清脆的破裂声,在耳边“吃吃吃”地响起,犹如供销社柜台上撕白布的声音,绵中有脆,果断而又自信。我这一刀下去,让在场的小伙伴们目瞪口呆。但接着划第二根时,便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感觉。究其原因,这与甘蔗的弯度、长势、节疤、有无虫眼有关。看似同样笔直的一根甘蔗,同样的刀法,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更与划甘蔗者当时的心态有关,平和中正,屏住呼吸至关重要。心一急,有可能就打了光刀,被人耻笑,这是划甘蔗者的大忌。

  在梁平,仁贤镇最产甘蔗。沙质土地多,甘蔗长得直且粗壮,深受划甘蔗者的喜爱。只是,现在的仁贤几乎见不到一根甘蔗了。

  每逢春节,我都情不自禁想起儿时划甘蔗的一些趣事来。那时没有电视机,没有麻将,没有电脑,没有4G手机,划几天甘蔗,走几天人户,一个春节就过完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