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007版:文件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上接6版)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执行表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929亿元,下降1.3%。从资金来源看,财政补助681亿元,占比为35.3%。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10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89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8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2亿元。加上动用上年结余5亿元,收入总计1934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934亿元,增长6%。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356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51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4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1亿元。历年滚存结余1798亿元。

  (五)重点报告事项

  1.中央直达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全市争取中央新增直达资金409亿元,其中,特殊转移支付14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区县兜牢“三保”底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抗疫特别国债171亿元,主要用于抗疫相关支出、公共卫生和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基层特殊困难;正常转移支付8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基层运转、教育、社保等政策性增支;地方政府一般债券12亿元,主要用于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和疫情防控等。

  2.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余额情况

  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核定我市政府债务限额754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086亿元,专项债务限额4456亿元。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6799亿元,在核定限额之内,按类型分,一般债务余额267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4120亿元;按级次分,市级债务余额2086亿元,区县级债务余额4713亿元;按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计算,我市2020年底政府债务率为85%,低于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

  2020年,全市发行政府债券1696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201亿元,再融资债券495亿元。新增债券主要用于:安排544亿元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建设;安排276亿元用于铁路、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安排114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安排196亿元用于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安排71亿元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等。

  2020年,全市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722亿元。其中:市级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210亿元;区县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512亿元。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以及代表委员们监督指导的结果。回顾“十三五”,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财政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大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年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充分发挥。通过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协同、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不折不扣落实全面推开“营改增”、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低社保费率等系列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1800亿元,以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长期发展势能的“增”,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五年来,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力保障。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完善“资金池”与“项目池”对接机制,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债券,加强“资源、资产、资金”管理,2016年以来,筹集市级以上资金约2700亿元,保障了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重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了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五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坚持一般公共预算的80%左右用于民生,办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实事。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8.3%,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趋均衡。

  ——五年来,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成效显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渠道,创新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政府债券发行、使用、监管和公开等各项工作,全市累计发行政府债券7668亿元,期限结构不断优化,债务利率明显降低,有力保障了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资金需求,缓释了到期政府债务还本压力。

  ——五年来,现代财政制度的框架基本建立。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零基预算、零结转、公开评审等制度持续深化,绩效管理改革、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转移支付改革、税制改革、部分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有序推进。市级部门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流域生态补偿等改革有效落实,财政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经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市财政收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十四五”期间,税收收入增速将呈中低速增长态势,新增可用财力有限。二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支持广阳岛、科学城、“两江四岸”核心区和高铁、高速、轨道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实人员待遇、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增支政策,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更突出、平衡压力更大。三是“十四五”期间,一些区县将进入偿债高峰期,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负担重,举债空间收紧,加之土地收入下降、偿债来源减少,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同时,一些区县支出结构不合理,“三保”运行存在潜在风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基金减收增支压力加大,失业、工伤保险结余几乎耗尽,医疗保险结余低于要求。四是一些部门资金闲置低效等现象时有发生,过“紧日子”的氛围还不够浓,部分项目支出绩效不高,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将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市财政将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市人大决议,科学研判财政形势,合理编制财政预算,系统谋划财政工作,积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2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大优化支出结构力度,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抓实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2021年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开源”,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扶持大数据智能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税源新增长点。统筹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重点区域优质地块出让,增加土地出让净收益。通过加大公租房商业门面、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国有企业股权等优质资产和资源的盘活力度,从存量政府资产中挖掘潜力,为持续发展争取财力空间。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用好地方政府债券,积极争取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转移支付。

  二是抓好“节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快推动“紧日子”的精准化、制度化,通过对支出标准的审核,对不合理支出予以精准压减。下更大力气优化支出结构,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深挖节支潜力。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政府投融资改革,充分发挥重发、重铁等公司投融资作用,用好政策性贷款等金融资源,综合运用TOD、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增加投入。

  三是抓好“保重”,稳投资兜底线。坚持把“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摆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困难区县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兑现养老、困难群众救助等提标政策。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做好“资金池”与“项目池”对接平衡,保障“两江四岸”核心区、广阳岛绿色示范、西部科学城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抓好“增效”,持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健全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规范和统一预算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要素、控制规则,以信息化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应用和调整机制。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自然资源、应急救援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五是抓好“风控”,守住财政风险底线。持续优化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做好债务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定期开展债务违约风险排查,强化违规举债追责问责,指导区县规范开展债务展期重组,确保到期债务足额偿还。健全完善工资专户制度,坚决兜牢“三保”底线,督促区县优化支出结构,腾退资金重点保障人员待遇、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加强与全国社保基金合作,委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研究出台社会保障费管理政策,继续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增强社保基金可持续性。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三)2021年主要支出政策

  1.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平台、环境等领域的投入,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支持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推动高新区、经开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转型。运用科技研发补助、股权投资奖励、科研贷等手段,支持中新数据通道、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集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塑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2.落实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川渝财政合作,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落实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支持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扎实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3.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大“三农”财政投入,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用好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及股权化改革等政策工具,引导和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支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村级小型公益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财政主要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支持脱贫区县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债券统筹力度,盘活“资源、资产、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用好用足项目资本金政策,支持构建“米”字型高铁网、航空枢纽网、航运网、“850+”城市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路网以及能源、水利网。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市与区县支出责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支持“四山”保护提升,加快长嘉汇大景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长江音乐厅、美术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5.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盘活土地资源,拓展筹资渠道,支持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加快广阳岛生态修复二期、广阳湾生态修复,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保持投入强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三峡库区水污染联合防治、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6.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创业奖补政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按照“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支持改善各阶段办学条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强化公共卫生财政保障体制机制,落实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政策,推动建设公共卫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兑现养老、医疗、困难群体救助等各项人员提标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农村危旧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开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

  上述支出政策中,涉及预算草案批准前必须安排的人员、基本运转等支出,按照《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已作相应安排。

  四、2021年预算草案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表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2200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预计1517亿元,增长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等3291亿元后,收入总计5491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4767亿元,加上上解中央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724亿元后,支出总计5491亿元。

  2.市级一般公共预算

  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表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760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预计500亿元,增长6%;非税收入260亿元,增长3%。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区县上解、地方政府债务收入等2759亿元后,收入总计3519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57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转移支付、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支出等1948亿元后,支出总计3519亿元。

  3.市级主要支出项目预算安排。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130亿元。

  ——公共安全支出安排102亿元,补助区县9亿元。

  ——教育支出安排127亿元,补助区县94亿元。

  ——科学技术支出安排26亿元,补助区县4亿元。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16亿元,补助区县2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505亿元,补助区县103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安排187亿元,补助区县51亿元。

  ——节能环保支出安排45亿元,补助区县30亿元。

  ——城乡社区支出安排106亿元,补助区县4亿元。

  ——农林水支出安排23亿元,补助区县189亿元。

  ——交通运输支出安排140亿元,补助区县14亿元。

  ——产业发展等支出安排37亿元,补助区县19亿元。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安排21亿元,补助区县9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安排46亿元,补助区县33亿元。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安排7亿元,补助区县4亿元。

  ——预备费安排25亿元。

  ——债务付息、债务发行费等其他支出安排24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表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2020亿元,其中: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00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和上年结转等1036亿元后,收入总计3056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092亿元,加上调出资金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964亿元后,支出总计3056亿元。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表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1028亿元,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70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和上年结转等819亿元后,收入总计1847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633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调出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支出、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等1214亿元后,支出总计1847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1.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1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表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84亿元,加上上年结转6亿元后,收入总计90亿元。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41亿元,加上调出资金49亿元后,支出总计90亿元。

  2.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表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24亿元,加上上年结转2亿元后,收入总计26亿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4亿元,加上调出资金12亿元后,支出总计26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2021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执行表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2240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40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5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5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3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063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460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557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25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1亿元。加上本年收支结余177亿元后,支出总计2240亿元。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的财政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财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为的担当,扎扎实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为谱写“十四五”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不懈奋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