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刘玉钰与朋友体验刺绣的店铺,是闫永霞在磁器口开的第二家店。2011年进入磁器口后,借磁器口旅游发展的“东风”,闫永霞30平方米的刺绣小店每天要接待两千多名游客,高峰时入店日流量达三四千人。
“我能明显感受到这几年游客需求的变化。”闫永霞说,最初时进店的游客以闲逛为主,几乎人手一把烤串;近几年手拿食物的游客少了,愿意驻足观赏、体验刺绣的却多了起来。2018年,她在沙磁巷开了第二家分店,面积200平方米,其中有50平方米作为体验区,免费教游客学习刺绣。而来学习的游客中,有1/3出门时会购买相关绣品,人均消费额度达到200多元——据测算,这比餐饮类店铺消费要高一倍以上。
对于与文化创意产业“不搭界”的传统店铺,也通过鼓励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方式,提升文化内涵。
秦源是码头会老板,主营毛血旺。去年底,他在管委会帮助下复原了豆汤毛血旺的做法,并申请到区级“非遗”。现在,这道菜成为店里的招牌菜。与此同时,陈建平麻花也申请到区级“非遗”,下一步准备申请市级“非遗”。
据统计,目前古镇内“非遗”“老字号”等产品已有50个,比2017年增长4倍。
精品店联盟“跨界”销售
在29日的磁器口古镇特色精品店联盟成立大会上,陈昌银麻花展示了新推出的产品:分别与磁器口的瓷器、茶叶等实现“跨界”联合,组成礼盒套装。
“这是管委会‘撮合’的,原来我们没想到还可以这么‘跨界’。”为麻花提供瓷器包装的喜舍空间老板左奕川说。左奕川在磁器口发展多年,主要以销售陶瓷茶具、餐具为主,作为其它产品的包装还是第一次。他乐观地预计,将密封瓷器作为包装器皿可以提升双方产品的附加值,自己的瓷器销量也可以同步提升。
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对文化创意类店铺的扶持主要是“发块牌匾、帮忙宣传”。而联盟的成立,可以通过各精品店铺抱团的方式,发售联名款、相互推荐或相互展示的方式,让店铺由独立的“点”连成涵盖多种业态的“线”,再利用“线”的带动进一步唤醒古镇内各商家的精品意识、文创意识,从而带动古镇旅游整体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