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三章南泉散记叼羊一曲《忆故人》绕“梁”不绝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故乡三章
南泉散记
叼羊
一曲《忆故人》绕“梁”不绝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泉散记

蒋春光

  一

  周家桢似乎没有照片留下来,相关资料只存文字。但我可以想象他的模样:个子瘦小,这是清末民初川人的普通样子;面孔黑黄,时有潮红涌上两颊,因为他患有肺结核,并长期为某件事焦虑,心绪难宁;大多数时候长衫布鞋,留有胡须,这也是他作为秀才,尤其是名秀才该有的形象;行走迅疾,这点与一般读书人不同:他出身农家,常走山路,又成天各处办事,不快不行;他的眼睛一定秀丽而明亮,因为他持有正念,精神的光芒由内而外散发,使他人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激励。

  如果没有周家桢,重庆南郊山凹里那些汩汩喷涌的温暖之泉,不知还要白白流淌多少日子。这位小个子乡绅,其实只是书生和报人,无权势,少银子。但他心肠热,文章好,又急于公义,当仁不让地领衔谋划和推动了家乡南温泉的建设。从1919年始,修浴室,筑堤坝,改路,建桥……劳苦艰辛不辞,捐募筹措不吝,直至1930年身故。又数年,经多位社会贤达接力,终将处于闭塞之地鲜有人知的南温泉推向大众视野,成为重庆人民纷至沓来的游乐园。

  很欣赏乡绅领衔地方建设的传统,因此留下的许多让后人受益的路、桥、码头、学校、医院、公园,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公益建筑,这既是至善至德的事功,也是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传承。

  二

  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官邸,林森的别墅,孔祥熙的公馆,陈立夫、陈果夫的豪宅,汇集南泉,连遍布山岗的密林也遮挡不住。那时的南泉,可说是车轿相接,冠盖如云。从一些老照片上,能看到百姓乘车到南泉逛公园的场景。

  同在这个时段,在南泉一个名叫桃子沟的地方,有3间破败的连雨都遮不住的茅屋,里面住着一个作家。作家将此屋命名为“待漏斋”,这是典型的以苦为乐的文人作派。他很多时候在城里的报馆上班,下班后买了米,扛在肩上,从海棠溪坐渡船过江,一路回南泉来。到家后,就坐在煤油灯下写极为畅销的小说,简直有用不完的精力。他时常看见高官们的车轿,也知道他们近在咫尺的别墅,但他更关心前方将士的战斗和后方百姓的生活。他的小说里,全是他们鲜活逼真的形象和故事。我不清楚他对当时的写作生活是否满意——8年前,他在安徽老家组织抗日游击队的时候,一定想的是亲手杀敌。或许只能说,他在重庆南泉的漏雨茅屋里,为广大读者贡献的煌煌800万字的抗战文学,算是这个热血义士的以笔代枪。

  张恨水何等人也,居然以一己之力,让南泉文气盖地。

  三

  30年前,我在重庆南郊的一所学校教书。那时人年轻,左娇妻右稚子,到星期天,感觉不出校门去人前晃一晃,简直暴殄天物。一家三口,常去的地方,就是南泉。

  花溪河从南泉出来,拐几个弯,就到我们学校了。要不是有堤坝拦着,南泉的一条鱼,完全可以游到学校饭堂的下水道吃午餐;餐毕游回南泉,消消停停睡个午觉。

  那时去南泉,就是逛公园。走走路,泡泡温泉,划划船,在飞泉旁边照个相——直挺挺站着,对着镜头不眨眼。然后吃河水豆花。一天下来,晃够了,回到学校,感觉很是惬意。

  从南泉流往学校的花溪河,也给我带来不少乐趣。那时的花溪河,两岸竹木丰茂,水质清亮净洁(曾一度作为学校的饮用水),一些近岸的水面上,露着面积大小不一的水花生草,是钓鱼的绝好地方。坐在学校河岸的竹荫里,伸一根钓竿于水面,看浮筒起起伏伏,时不时钓起一条肥美的土鲫壳,亦人生之至乐也。最怀念涨水时节的夜钓:朦胧夜色中,鱼钩上挂一条蚯蚓,扔向水面,随后往回拖,手有触动即起竿,白花花一条大翘壳就上手了,且十拿九稳,真是神奇。

  后来换单位进了城,忙这忙那的,就把南泉以及花溪河丢在脑后了——细算下来,不去南泉,竟有快20年。

  四

  今年初冬的一场冷雨,伴我再到南泉。多年之后重游故地,物不全是,人已尽非。除此之外,我发现了一个与记忆中的印象有些不一样的南泉,一个以前虽然喜爱,但未曾深切感受过的南泉。

  也许只有和人山人海的网红景点相比,才会强烈感受到南泉这个老牌景区的寂寞。那种林木幽深、溪水静流的寂寞;那种街道空旷、石阶遍布青苔的寂寞;那种冷雨潇潇、落叶触地而生图画的寂寞;那种云层低垂,参天乔木空自苍翠的寂寞。这种强烈的寂寞感,让我的记忆变得飘浮起来,这真的是以前那个人来人往、沉淀了我青年时代许多美好时光的南泉吗?

  其实,除了半边街不复当年,南泉还真是景物依旧,只是气质与往昔大不相同了。

  进入南泉公园,沿花溪而行,道路两旁桂树繁茂,地面干净而润泽。因修缮堤坝,放了一些水,河流有些瘦小,游船也无踪迹。但各色景点都在。温泉池里,热汽蒸腾,数十个洗浴者泡在里面,姿态各异,都很享受的样子。

  走了一圈,照例在飞泉前留影,独自一人。20年时光飞逝,老照片里,左边的丽人,早成前妻;右边的孩童,已是游子。如今我一介老夫,双眼迷茫地站在这里,努力怀想着过去的一切,最后发现,自己的寂寞,与南泉的寂寞,其实是差不多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