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月31日晚9点,江津区油溪镇码头,护渔志愿者陈江和刘鸿出发前,做好安全保障。记者 陈国栋 摄/视觉重庆 |
2020年12月31日,冬夜的江津区油溪镇码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显得特别安静。34岁的党员志愿者陈江和队长刘鸿一起巡逻江面,站好2020年最后一班岗。
保护区位于江津石蟆镇和平村沙溪口至珞璜镇地维长江大桥长江干流100多公里长的江段。这里生活着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68种珍稀特有鱼类。从2014年起,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承担起护渔责任。
晚上9点,两人穿上制服,带上装备,提着干粮和矿泉水来到油溪镇码头。
在水边静静等候他们的是一只可承载4人的高速巡逻艇。巡逻艇上无顶棚,左右无遮挡,但这已是目前他们的“主力”巡逻艇。
四下一片漆黑,江边的气温大约只有2℃,呼呼的江风刮得脸庞生痛。
“冬天这么冷,怎么巡逻?”记者问。
“没雨,也没雾,这天气算好的。”陈江说道。他与队长里面各穿一件T恤、外面套一件防寒制服,看起来“并不冷”。
“其实可以多穿点。”记者建议。
“穿多了不方便,遇到非法捕捞的人逃上岸,追都追不上。我们宁愿冷一点……”
目前,护渔队有11名队员。两年前,刚打渔两年的陈江响应国家政策退捕上岸,加入护渔队,从一名打渔人变成护渔人。
9点10分,刘鸿驾驶巡逻艇,载着陈江和记者,往江心漆黑处驶去。
巡逻艇疾驰,激起阵阵浪花。风打在记者脸上,很快麻木。不到10分钟,记者感觉手脚都被冻僵。再看两位队员,警惕地盯着水面、江岸,任凭双手暴露在寒风中。
刘鸿也是渔民出身,知道哪里出鱼,哪里容易被人“光顾”。他一边驾船,一边用探照灯照射岸边,陈江则拿起夜视仪观察。未见人影和渔具。
护渔队员晚上9点上任务,巡完长江两岸,要到次日中午才能上岸。这十多个小时,累了只能露宿船头。
大约1个小时后,见记者冷得够呛,刘鸿把船靠边,让陈江把记者送上岸。
“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太苦了。”记者感叹。
“习惯了就不苦。”陈江说,7年来,护渔队共制止了上千起非法捕捞,救护了大量珍稀鱼类,“虽然苦,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