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阁大药房 弘扬国粹经典 护佑百姓安康潼南区中医院 传承“岐黄精神”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第027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桐君阁大药房 弘扬国粹经典 护佑百姓安康
潼南区中医院 传承“岐黄精神”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功十三五 健康中国梦

潼南区中医院 传承“岐黄精神”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潼南区中医院大楼

    第二届膏方节义诊现场

    为住院患者送中药养生香囊

  职工从39人到500人,从50张床位到拟编制床位800张,从1500平方米到81696平方米,从小小的医务所,发展成为人民满意的区内龙头医院并向区域性医疗中心迈进……40年沧桑巨变,40年薪火相传,潼南区中医院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集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养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医院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办院规模有序扩大,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管理效能得到跨越式发展。

  四十芳华

  向“三甲”中医院铿锵迈进

  从赤脚医生到专业医疗团队,从镇街诊所到牵头医院,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治病”到“治未病”,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潼南区中医院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新,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目前,医院医疗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院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25个、住院病区14个,实际开放床位485张,医疗设备总值6664万元,是区域内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烧伤创疡临床基地、全国胶类中药合理应用宣传教育基地。2016年,医院启动“三甲”中医医院创建工作,2017年牵头区域内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紧密型医共体,2018年顺利通过“二甲”复评验收,2020年年门诊量达3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约1.6万人次,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趁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创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对潼南区中医院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自启动创“三甲”以来,先后邀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卫健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领导等专家来院指导。

  随着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作为市级和区级重点项目工程的潼南区中医院新综合住院大楼即将投用,届时,医院业务用房总面积将增至81696平方米,拟配置床位800张,新增地下车位361个(含33个充电车位)。据悉,该工程于2018年1月9日破土动工建设,同年12月30日完成主体建设。2020年12月25日已完成项目预验收。

  “40年来,潼南区中医院以更精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逐步完善医院综合布局,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我们将沐浴着创建‘三甲’医院的东风,凝心聚力、大胆创新,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医院实现新发展。”医院副院长黄卫华说。

  汇聚人才

  打造学科发展内驱力

  人才培养是立院之本,学科建设是强院之路,潼南区中医院不断开拓创新,培育英才俊杰,加快学科发展,矢志不渝践行救死扶伤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术,坚定不移履行“视病人如亲人,一切以病人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院现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针灸科),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骨伤科、心脑血管病科、针灸科),区级重点专科2个(肾病内分泌科、推拿康复科),“卒中中心”接受验收,“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开展区域协同救治。

  “面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留住人才,要留住卫生专业人才。”潼南区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胜君表示。近年来,医院抓住“三百三千人才引进计划”契机,先后引进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23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名,学科带头人9名。引进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如今的潼南区中医院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塑造了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疗队伍。

  据了解,潼南区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博士邓潇作为“三百三千人才引进计划”项目引进的专家之一,将中医方剂复脉方治疗心律失常病变、头部穴位按摩综合疗法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等中医疗法带进潼南区中医院。

  正因人才荟萃,让医院在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学科新突破。近日,潼南区首例喉癌手术在区中医院成功开展,医学硕士、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沈子鸿及团队为患者制定详细手术方案,最终为郑先生施行喉次全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术+颈淋巴结清扫术+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此次手术填补了潼南区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的空白,标志着该院的专科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外,该院的脑病科、脑外科、骨伤科、外二科等专家团队,也多次完成了区内首例手术。如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术、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全关节镜下重建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肩袖损伤修复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中药水泛丸成功申报区级非遗项目,1人被确定为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全区首个传统水泛丸制作技艺工作室。多个项目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潼南区学科领域空白,也让更多的患者“闻讯而来,满意而归”。

  健康帮扶

  让贫困患者暖心

  “十三五”时期,潼南区中医院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区域脱贫攻坚,通过建立“1+n+x”帮扶机制,实施远程医疗覆盖、专家下沉乡村、早期干预、健康科普等措施,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使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潼南区中医院与古溪、柏梓等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区中医院医共体,落实优质资源下沉,打造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就诊模式,推动“医通、人通、财通”,实现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建设管理。

  医院累计派出医护人员351人次对口帮扶分院,接收分院医护人员49人次进修学习,培训分院医务人员1.2万人次。同时,还与重庆市中医院开通远程会诊,并面向全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远程会诊,使基层群众既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也能顺利实现上下转诊,形成患者“小病在村(社区),大病不出区”的分级诊疗模式。

  为有效解决贫困户“就诊难、就医难”的问题,做好贫困户人口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工作,医院按照“精准识别、跟踪帮扶、精准脱贫”的原则,制定扶贫帮扶计划,组织医疗扶贫工作小组进村入户,为因病致贫人员建立动态档案,进行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困难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精准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政府兜底保障政策、规范建立台账、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建立先诊疗后付费绿色通道等,都是我们的相关举措。”黄卫华表示,“为方便患者报销,医院投入资金对信息系统维护升级,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

  据悉,截至目前,医院医共体共救治门诊和住院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患者2.51万人次,4304人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优惠政策,家医签约服务82249人,其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14204人,医生走访服务实现全覆盖。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特色,努力向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目标迈进。”何胜君表示。

  何婧 图片由潼南区中医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