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渝中样本”
第031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打造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渝中样本”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渝中样本”
山城老年大学以“美好教育”为主线助推学习型城区建设

    校领导与部分青年教师研讨工作

    学员聆听民法典专题讲座

    梦想课堂学员参观重庆科技馆

    学员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

荣誉展台》》

  母城渝中,是人口大区,也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此背景下,渝中区始终坚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精神,高度重视老年人受教育权益的保障,积极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成立于1986年的山城老年大学,作为渝中区发展老年教育的载体支撑,30余年来始终坚守“政治立校、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办学宗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加大资源配置,革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品质,见证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参与了全区老年教育孕育、延续、繁荣和升华的全过程。

  进入新时代,为把渝中老年教育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学校突出党建引领,彰显红色动力,探索“党建+老年教育”“互联网+老年教育”新模式,以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习型城区建设注入新活力、形成新生态,打造出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渝中样本”。

  线上线下一体化

  破解老年人的“入学”难题

  “1.7万余名老年人到校学习。”山城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常常满负荷排课,仍然难以满足迅猛增长的老年学习需求。”

  如何打破资源桎梏,化解难题?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用创新办学模式来作答。

  学校依托现有校区拓展老年教育阵地,形成了以本校为龙头,街道分校为骨干,社区教学点为基础的“一校多点全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办学格局,基础服务能力大大提升。2020年,学校在养老服务中心(站)设置教学点,将线下教学阵地延伸到基层最深处,延伸到老年人家门口,走出一条社区共学养老新路子。七星岗街道归元寺、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等17个教学点被评为首批区级示范性社区教学点。

  同时,学校以远程老年学习平台为支撑,整合区内数字化学习资源,开辟“山城学堂”,建成“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网站,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设云课堂,实行云管理……这场在全市率先开启的“远程老年大学+社区教学点”新模式探索,大大推进了区域老年远程教育的落地实践,缓解了基层社区老年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截至目前,山城老年大学共有3个校区,校舍面积1万余平方米,在校班级400余个;学校网站推出1.38万个特色视频资源,40多个精品课程栏目和6700多种电子期刊,“线上线下一体”的老年教育资源正在惠及更多人群。

  专家引领提品质

  “美好教育”丰盈学员内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一踏入山城老年大学,浓厚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山”的品格与精神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山为魂”显学校特色,“集山之韵”筑校园精神。学校凝练出“高山景行,至诚博学”的校训,拟定了“创美好教育,育银龄英才,助银发奉献,塑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更将“创美好教育”的理念细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美好课程,为美好教育赋能。学校聚焦课程建设,构建了“美德、美体、美言、美雅”“四美”课程体系,形成了100多门个性化、开放式的线上线下课程系统,分层、分类、多元的课程内容满足了老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终身学习需求。

  此外,摄影专家罗大万、二胡艺术表演专家杨昌龙、教育专家王世群、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志芳等众多名师名家,以主题沙龙、读书活动、公益演出、学术研讨等形式,为学员带来高品质的学习享受。

  丰富的精神内涵丰盈学员内心,专家的智慧让老年教育添彩。学校作为重庆市专家服务基地,履行着发挥专家作用、服务基层发展的使命担当。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由于学校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战略地位,使得学校师生聚集了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因此,学校积极搭建专家与基层的交流平台,组建名师工作坊,推进名师名课进基层,促进与高校的智力合作,引领专家与基层需要对接,为建设经济强区、文明摇篮、教育高地积极奉献力量。

  专业化助力发展

  年轻师资为老年大学注入活力

  办好老年大学,必须有一支素质高、有活力、较稳定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山城老年大学打破办学常规,招聘普通高校、海外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到校任教,创建大学生实践基地,鼓励青年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以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担当来实现老年大学的新作为。更通过名师、专家引领,技能比赛、公开课、课题研究等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助推学校师资团队走向年轻化、职业化、品牌化,为学校持续、优质发展增添动力。

  日益年轻化的教师队伍给老年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曾几何时,师资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才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一大难题。这是老年教育职称评审序列的长期缺失所致。

  如何破题?山城老年大学选择积极调研、建言献策、探索实践。

  2013年,学校向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提出“构建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的书面建议。在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重庆市老年教育教师初、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相继组建,并受托负责评审委员会日常管理,创新开启了重庆市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这一实践有效打通了老年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破解了制约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让年轻教师找到了职业生命的增长点,对区域老年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务社会显担当

  新时代老人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在山城老年大学,课堂和舞台不仅仅是留给学校的老年学员,同样也面向孩童。

  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设备和教师资源精心打造的“梦想课堂”公益项目,是山城老年大学为辖区内6岁至12岁城市流动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奉上的一份礼物。项目的创新举措、卓越成效受到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工作定位,聚焦老年教育、科学养老、教育扶贫、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让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更多普通百姓,是老年大学应有的社会职责与担当。”学校负责人表示。

  肩负社会责任,助力社会发展,山城老年大学正在将公益服务的道路走得更宽更广。

  近年来,学校积极搭建各类平台,组织学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远赴乡村,开展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扶贫活动;走进社区,进行义务拍摄、健康讲座、写春联送祝福等活动;面向社会,开展公益宣讲,举行各类公益演出、慰问近百场次……

  山城老年大学,真正将“学有所成,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美好追求化为掷地有声的实践行动,为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人,推动渝中高质量发展、创造市民高品质生活不断贡献力量。

  刘洋 谭茭 图片由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提供

  学员心声》》

  “我喜欢在山城老年大学学习。喜欢这里的环境和布置,喜欢这里的教学理念,喜欢课堂上的氛围,喜欢管理人员的亲切与灵动。我希望做一个老年大学永不毕业的学生。”

  ——拉丁舞、交谊舞班班长 孙清莲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党和国家对老年人很关注,投入力度很大。山城老年大学硬件设施如此现代化,师资力量也很强,真正是让我们老年人获得快乐、幸福的乐园。”

  ——舞蹈、语言表演班学员 戴梅

  “我对学校有特殊感情,山城老年大学是我追寻梦想的又一春天。以前忙于工作,没时间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有时间也有精力学一学所想所爱,感觉很充实也很愉悦。”

  ——声乐班班长 汪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