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 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智慧因子”解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荣昌路径”
第024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两江新区 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智慧因子”
解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荣昌路径”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改革 力促均衡 凸显特色
解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荣昌路径”

    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入校指导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对得起人民的教育,这是荣昌教育质朴而又庄严的承诺。

  “十三五”时期,荣昌区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全区教育教学水平,致力于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渝西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目标。

  一组组数据无声地讲述着那些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连续3届荣获科技创新市长奖(市长提名奖);摔跤项目连续16年获重庆市青少年比赛团体第一;首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取得1金5银6铜;创建市级以上特色学校30所……

  一条富有荣昌特色的教育路径逐渐清晰,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奋力开创了荣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深化改革

  三大举措加快补齐教育短板

  唯改革者强,唯创新者进。

  近年来,荣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坚持把教育改革放在第一位,研究印发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起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

  哪里是痛点,哪里就是教育改革的发力处。荣昌区持续深化改革,聚焦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推行三大重点改革举措,以点带面,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聚焦队伍发展,荣昌区大力推行管理机制改革,着力完善教师、校长两支队伍管理机制,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校长培养选拔机制和校长考核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出队伍活力。近年来,该区核定167名校级干部培养对象,年培训干部教师8500余人次,已经建立起一支的生生不息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为此,荣昌区聚焦办学模式改革,着力在创新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1+3”荣昌中学高中教育集团、“1+N”城乡教育联盟、“1+1”高初中联合办学、“1+1”名校建分校工程等办学成果,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与民大附中、华东师大基教所签约合作,引进优质资源;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等。

  硬件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任务。荣昌区努力解决硬件瓶颈问题,着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化解大班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多样化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此外,荣昌区还在多个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如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效投入、优秀人才引留、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教学质量奖励等机制,着力构建适应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

  力促均衡

  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幸福感

  2019年,荣昌区成功获批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城市的幸福感,当以幸福教育为底色;教育的幸福感,当以优质均衡为底色。因此,荣昌区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力促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征程,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全区统筹推进,通过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增加城区学校学位供给、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等举措,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整体提升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18年6月,荣昌区与华东师大基教所签订了《探索西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荣昌路径”合作协议书》,开启了荣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也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在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的指导下,荣昌区将城乡一体化内涵由义务教育扩展开来,深入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该行动以学区制为抓手,建立了“四环联动”的辐射机制,在每个学区内选取基地校,以此实现校际间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各基地校带领中心校、部分村完小,积极探索“三为”课堂下的课堂范式建设,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堂范式。仁义中心小学的“两点三要素”课堂范式,双河中心小学的5+35课堂范式,安富中心小学的5+5课堂,荣昌初中的“点化教学”等,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结合学校实际而打造的校本课程,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安富学区以“安陶”为载体,形成学区独有的陶文化;昌州学区借助本地折扇文化,打造“扇韵”课程,并形成了“三三三”校本课程体系;盘龙学区的特色课程建设,融入了客家人“勤、善、孝、诚”的良好家风家训……

  凸显特色

  积极创建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

  荣昌自古就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闻名全国的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陶等非遗项目,无一不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很久以前,荣昌区就将这些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非遗。

  可见,荣昌劳动教育的显著特色正是非遗传承。

  事实上,在一校一品的文化沃土里生长出来的劳动教育,更具校本特色。例如荣昌区仁义镇中将生物学习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校内外开展蔬菜种植、制作米酒、解剖鲫鱼等生物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真正体会到“三生三本”的育人理念。

  又如学院路小学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科学教育紧密相连,实现全方位育人。该校的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室还带领了全区10多所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为整合荣昌区劳动教育资源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仁义镇中、学院路小学的劳动教育案例,只是全区学校立足校本实际、打造特色劳动教育的缩影。而每一个劳动教育的高光时刻,都是荣昌区立足区域、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的成果。因此,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鲜明的区域特色。

  据悉,荣昌区已经建立起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的教育工作机制,采取“基础+特色”“基础+创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督察,实现劳动教育有记录、可追溯、可评价。

  全区现有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300余人,开发了30余项校本课程,建立校内外劳动生产生活基地25处,4.5万余名学生参加校园环创、垃圾分类等劳动。近年来,劳动教育及创新获市级以上奖项300余项,科技创新获市长奖1次、市长提名奖1次。劳动教育成果得到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当前,荣昌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荣昌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着力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王小寒 许珊 黄丹 图片由荣昌区教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