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七小 “家校社”共育小小劳动者涪陵南沱镇中心校 劳动教育成为成长助推器涪陵职教中心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第T16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重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观察报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涪陵七小 “家校社”共育小小劳动者
涪陵南沱镇中心校 劳动教育成为成长助推器
涪陵职教中心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涪陵七小 “家校社”共育小小劳动者

    学生志愿者进行社区劳动服务

  人类正是在不断劳动中提升了智慧,造就了而今高度发达的文明。

  涪陵城区第七小学校(下称“涪陵七小”)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有机结合,致力构建“家校社”的劳动教育模式,逐步推动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课程丰富

  “你吃过油醪糟吗?”“你知道制作油醪糟需要的食材吗?”“你知道制作油醪糟的过程吗?”……近日,一次特殊的“小测验”,涪陵七小四年级展开。

  测验结果显示,知道油醪糟是涪陵特产者占58.9%,经常吃油醪糟者占22.6%,家人经常做油醪糟者占12.3%……无疑,学生们对油醪糟这种家乡小吃,了解并不充分。

  为传承家乡美食文化,老师们组织同学们观看了《涪陵油醪糟》记录片,激发他们对油醪糟的兴趣。然后,组织大家根据喜好,组成若干兴趣小组。

  历史与发展小组成员负责查阅资料,组织大家一起阅读;制作过程小组到超市,向工作人员学习制作方法;食用方法小组走访市民,请教食用方法……

  几天后,学校又通过邀请油醪糟食品企业负责人来校现场演示,组织学生走进食品企业的方式,向学生规范展示规范的油醪糟制作过程。并让每一位学生回家亲自制作了一次油醪糟。同学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与成功。涪陵油醪糟的历史故事,被老师们录制成了微电影《一碗迟来的油醪糟》在全校播放。

  类似以“家校社”共育模式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已融入涪陵七小的教学日常——到食堂学习制作泡菜、去农村体验蔬果采摘、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丰富多彩,极富“地气”的劳动课程,逐步树立起涪陵七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这些小小劳动者逐渐掌握着基本的劳动技能。

  课题引领狠抓落实

  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涪陵七小有着近60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校彰显“个性教育”办学特色,秉承“个性成就未来”的目标,坚持“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以“给孩子最阳光的童年,奠人生最坚实的基础”为育人目标。先后获得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示范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

  作为涪陵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国家级《意见》出台后,涪陵七小闻讯而动,迅速组建起由党总支部副书记严宗昌牵头,多位优秀教师参与《新时代加强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在第一时间研制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原则、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学生从家务、校务和社会劳动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内容。

  教研实践创新相伴

  严谨的教研实践,与创新一路相伴。最大的创新,被总结为“六个一”。

  课题组成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为每个学年段的学生,创编一套劳动教育教程;根据内容、结果等撰写论文和案例,形成了一本课题研究论文集;每期录制一节劳动教育微课。

  学校确定,每年5月设立一次“劳动周”,对劳动教育起示范引领作用;每期开展一次劳动明星(在家做劳动“家庭七星”,在校做劳动“七好少年”)评选;每期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一次劳动意识、劳动内容等方面的指导。

  同时,涪陵七小将整个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家务及校务劳动,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劳动。

  “六个坚持”确保航向

  如何保证劳动教育目标不变,航向不偏?涪陵七小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坚持”。

  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到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

  坚持实践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各年段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安全。

  坚持域性特点。根据地方特色、小区特点、居家位置、校区环境,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

  坚持创新开展。结合“互联网+劳动”,开设创新性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不断地改进劳动工具,创造出新的劳动作品或劳动成果。

  “学校将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涪陵七小校长张可仁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