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生活教育 打造高质量人才摇篮
第T14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重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观察报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传承创新生活教育 打造高质量人才摇篮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育才中学
传承创新生活教育 打造高质量人才摇篮

    大型原创话剧《陶行知在重庆》

    国际象棋选修课

    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

  80多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并将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思想的生活教育理论,贯彻到育才中学的教育实践中。

  80多年后,行知教育思想依然在育才中学代代相传,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之栋梁,包括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育才中学成为全国闻名的“师陶圣地、育才摇篮”。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依然闪现光芒,而且在一代又一代育才人的努力下不断传承和创新。”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长张和松说,在创新实践中,育才中学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积极构建新时代下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探索生活课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持续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生活教育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

  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搭建人人能创造的舞台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他反对机械式灌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创造学习。为此,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教育迈入新时代,生活教育需要更多时代内涵。

  自2015年以来,学校就承担了重庆市普通高中重大课题——“高中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生活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研究”,编著出版课题成果之一——《新时代生活教育》,探索以课程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载体,将“行知育才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生活教育课程建设之中,构建起完整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各个环节丰富生活教育内涵。

  新的生活教育课程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目前的课程体系分为发展核心学力的基础性课程、培养综合素养的拓展性课程、激发拔尖潜能的研究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核心,包括国家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学校将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和市级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提升基础性课程质量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起4个(物理、数学、综合实践、生物)“重庆市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是目前全市承担高中课程创新基地项目最多的学校之一。同时开发了语文、英语、美术、书法、地理、国际象棋、数学思维等八大市级精品选修课程,夯实学生核心学力。

  “于民族之末,风雪亦婆娑,明月青云揽,风起雨落……”在致敬育才中学建校80周年的读书节上,一曲带着古风意味的原创歌曲《新生》,由高二(15)班学生唱响,惊艳全场。要知道,节目从歌词、伴奏、演出到穿插的朗诵、舞蹈等全由同学们独立完成,花了近1个月时间精心打磨……同样,高一(3)班双簧和评书的融合表演,初二(2)班、(7)班的朗诵、话剧也精彩连连。

  事实上,育才学子多才多艺的表现并不让人意外。

  “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是陶行知老校长育人的目标,在今天的育才学子身上仍然能找到,这源于学校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翻开育才中学的拓展性课程清单,包括育德修身、育志起航、育博润智、育行拓能和育艺健体五大系列,涵盖德育、体艺、实践创造、职业体验等方面,学校开设有多达200多门社团与选修课程,并形成文学社、数学思维、英语、美术、书法、国际象棋等“重庆市精品选修与社团活动课程”项目。

  这些社团与选修课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帮助同学个性扬长。有国际范儿十足的走进奥匈帝国、外教足球社团课、模拟联合国,有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Arduino社团、科学DV、摄影社等,课程丰富多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兴趣或职业发展的方向,给了学生无限成长的可能。

  此外,激发拔尖潜能的研究性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大学先修、行知书院、少年英才课程群三大课程群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创新打通“家校社” 涵养生活教育最美生态

  如何让生活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落地生根?育才中学探索了教室生活课堂、校园生活课堂、家庭生活课堂和社会生活课堂的“四个生活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这四种教学模式,因目标、载体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实践策略和路径。

  在日常课堂,“生活——探究”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通过源于生活的教学情景的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收集学校周边标语广告中的错别字,然后到课堂进行归类、比较、纠正;化学、物理老师则组织学生调查桃花溪的污染情况、参观电厂等,使学生将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创造素质。

  在校园课堂,“行知——体验”教学模式强调活动参与、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多门选修课以及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等,为孩子们搭建多元发展的创造舞台。

  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育才学子的“课堂”从来都不局限于学校的物理空间,而是不断走进自然、社会、家庭,联通生活,激发学生创造力。

  综合实践课程是学校社会生活课堂的“代表”,学校探索出“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个人喜欢的实践体验,比如调查食品安全现状、动手制作动画视频、体验物联网技术、策划举办校园“3·15”晚会等实践活动。

  去年,家住彩云湖附近的育才学生主动在社区论坛发起“跑步+拾荒”的健身模式,宣传环保,引起网络热议,并在现场吸引了一大群“粉丝”,有70多岁的老人,有上班的白领,最小的参加者是一位还不到7岁的小朋友……类似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让世人看到育才学子的眼界和胸怀。

  陶行知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事实上,育才中学的综合实践课程正是通过走进社会,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小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比如研究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关注青少年犯罪……还有的学生在高校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桥梁景观设计,并获得专利。

  家庭是学生最好的“学校”,如何让生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促进家校社育人一体化?学校的家庭生活课堂从习惯养成、尊敬长辈、家务劳动、研学旅行、心理健康等领域入手,借助家校合力达成育人效果。

  “我是小小整理师”“我是小小营养师”等活动促进学生在家庭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为父母做饭、洗脚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财商教育结合家庭理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源于生活的教育,跳出生活的创造,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出生活教育的最美生态。

  因材施教一人一策 催生高层次拔尖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叩击着育才人的心灵,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此,学校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解决国家紧缺的高水平人才出发,因材施教,专门成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重点打造五大学科竞赛项目、因材施教实验项目、科创教育等,取得显著成效。

  因材施教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在创办育才中学的过程中,就曾实施差异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今天的育才中学在老先生的实践基础上有了更多创新。

  以学科竞赛项目为例,学校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5门学科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采取“一人一策”方式,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地聘请7位国际金牌教练授课,包括学科竞赛经验丰富的教练、高等院校的资深教授,师资力量雄厚。

  通过学科竞赛、特长生等渠道发掘学生潜力和优势,成为学校培养拔尖人才的“杀手锏”。

  不少育才老师对此很有心得。王田丽老师采取“小组探究”“问题导学”等方式,鼓励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指导的学生有的夺得全国数学奥赛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还有的获得奥赛省级一等奖。高中物理竞赛总教练陈学瑜老师也是“身经百战”,他喜欢用“小先生”制,解放学生头脑、双手,加深对物理的理解。最年轻的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中君创新的“几何模型化教学法”,也帮助学生大大缩短思维推理过程……

  近5年来,育才学生在全国高中五大学科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先后有149人次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20多人次进入重庆市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并获得金牌、银牌。

  对于学科竞赛项目以外的优秀学生该如何培养?

  育才中学自2017年启动“因材施教”项目,建构中学阶段“不同年级、不同梯度”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组建“理科课外兴趣班”“人文社科课外兴趣班”,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专门的综合素质和中高考提升计划。

  “因材施教”项目强调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资源,比如“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高校自主招生课程”“数学建模”等课程。

  近3年来,“因材施教”项目促进学生在学科竞赛、数学建模、国际基因工程大赛、模拟联合国活动、财商活动等各个领域初露锋芒。高考成绩亮眼,连续3年每年600分以上高分人数600多人,300多人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50多人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

  科技创新教育也是育才中学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路径。为了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投入近1200万元建设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融学生活动、作品展示、科技教学、创客教育、高科技展示为一体,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是国内一流的创客教育专业场馆。

  据了解,近年来,科创中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重要科技比赛,获得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特别是创客项目,育才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连续3年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学校。

  链接>>>

  育中华英才 纳世界胸怀

  2019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2021级AP班柯昕蔚同学提前一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工程专业本科录取,实现了有史以来重庆全市高中国际课程班在读学生被剑桥大学本科录取的“零突破”。到目前为止,育才中学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的学生近30人次。

  秉承着“育中华英才,纳世界胸怀”的办学理念,育才中学校将多元化人材培养的目光投向世界。2009年,在重庆市教委的批准下,学校成立了国际课程中心。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坚守爱国主义精神、拥有世界眼光的优秀人才,努力开创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新局面。

  为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国际教育工作,对优秀学生因材施教,育才中学于2017年引进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学校不仅在顶级大学的申请上有卓越的成绩,同时也是美国数学竞赛(AMC)、欧几里得竞赛、物理碗、中国高中生美式辩论联赛(NHSDLC)以及美国未来商业领袖(FBLA)等国内国际竞赛官方认证比赛场地 。

  育才学子在数学、物理、生物、商科等竞赛中,已有多人获国际及国内金、银、铜奖,并多次获得团体总分奖。2019年,育才中学的学生在2019“物理杯”美国高中物理竞赛中以满分获得全球第一名;在2019国际基因工程大赛中,获得全球金奖;在参加FBLA北美高中生商科竞赛中,成功晋级全球决赛;在美国数学竞赛(AMC)中,育才中学有近10人获得成就奖。在2020年美国高中生学术十项全能大赛中国站比赛中,育才中学获五金三银两铜,首次参赛即获得团队全国第六名好成绩。

  育才中学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对外交流蓬勃开展,现已与美国亚历山大道森中学、美国林肯中学、英国海因斯中学、新加坡百德中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第十三中学等近10所来自不同大洲的国际名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定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师生互访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加快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优化。

  学校不断传承创新生活教育,为育才学子培育了丰厚的成才土壤,传承育才“知行合一”的精神底色,肩负“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育才学子将走向世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周珣 图片由育才中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