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3日,荣昌区,第九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隆重举行,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摄/钟志兵 |
10月19日至24日,为期6天的第九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在荣昌区举行。本届论坛汇聚了国内畜牧兽医界的100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他们聚焦“双循环”“双城经济圈”两个关键词,分享畜牧领域国内外前沿学术成果、科研成果,交流最新科技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探讨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等热点问题,就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研讨。
这是今年以来我国畜牧科技领域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交流活动。
这次论坛由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昌区人民政府、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单位为主办或承办单位,共有国家有关部委、市级有关部门,国内150余所大学、畜牧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畜牧界企业家,友好市区县代表共计1200余人出席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陈化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印遇龙、沈建忠、姚斌等两院院士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报告。
开发利用中国地方家畜品种成为新的热点话题
本届论坛突出搭建畜牧领域前沿学术成果交流与科研成果转换平台,共举办了“中国畜牧业发展高层论坛”“畜牧业大数据及未来牧场论坛”“生猪产业发展论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猪产业区域合作论坛”“第二届新农科人才培养暨创新创业论坛”等10场论坛活动,共计150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发表主旨报告。
这些论坛涉及畜禽良种培育、绿色养殖、动物防疫、畜牧业信息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牧科技人才培育等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众多话题中,开发利用中国地方家畜品种成为本届论坛上一个新的热点话题。
数据表明,我国是地方家畜品种最多的国家,共有33个物种、540个地方品种,其中地方猪种83个、地方鸡种114个、肉牛99个、羊103个、鸭鹅67个。这些地方家畜品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小形态、生态类性都不一样。
跟国外品种相比,中国地方品种的优点很突出,就是肉质好、抗逆性强、耐粗饲;缺点也很突出,就是体型小、生长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为满足“能有吃”的问题,以引进国外品种为主,地方家畜品种不断萎缩。以生猪为例,我国85%以上地方猪种数量呈下降的趋势,8个已经灭绝,5个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24个处于濒危状态。
“一个好的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宏在论坛上表示,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能吃好”的阶段,保护利用好现有中国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加快中国现有地方家畜品种的选育与提高,将会成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我国加快优良地方家畜品种选育推广、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提供了重要机遇。
“只要是与提高肉质有关、与地方优良家畜品种有关的科研项目,我们所有的大型养殖企业几乎都会不计成本参与!”我国知名农牧企业、天邦股份首席科学家傅衍表示,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地方家畜品种生产性能或将外国品种进行本土化选育,将会成为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打造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平台
本届论坛也成为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论坛期间举行的首届中国农牧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荣昌、璧山、永川、泸州、内江5个国家级高新区组队参展,吸引了全国262家饲料兽药、农牧机械及非遗文化企业前来展示畜牧科技高新技术、特色农牧产品等。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猪产业区域合作论坛”。论坛期间,荣昌还与合川、大足、铜梁等地签订了《荣昌猪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荣昌猪是我国养猪业推广面积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猪种之一,根据协议,这些地区将组建由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为引领,相关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和涉农科研院校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制定生产、加工规程及标准,实施荣昌猪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进荣昌猪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增强荣昌猪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川渝畜牧劳动和技能大赛,重庆32个区县、四川7个区县组队参赛。西南大学与四川农业大学还联合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为成渝地区农村提供农业技术和乡村治理人才培养。
论坛期间,包括9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0多名专家、学者还对荣昌《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总体方案》进行了专题咨询论证。专家咨询组一致认为,在荣昌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带动成渝畜牧全产业链协作共兴,推动成渝两地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2004年,荣昌被确定为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两年一次的定点举办地,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论坛,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科研成果、项目、技术和人才汇聚荣昌,使其成为全国闻名的“畜牧科技城”。
王琳琳 龙搏 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