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几次去成都办事,每次都来去匆匆,未能领略成都的“内心”,甚至是她的外表也看得潦草,我常为此感到一些遗憾。
一座陌生的城市若使你产生深深的感情,一定不光是她美丽的外表或者有趣的灵魂那么简单,一定是有某种深刻的情感涌动在你的心上,使你一想起便觉得温暖,感到幸福,有种真实的存在和归宿感。就像亲情,不因距离而遥远,不因地域边界而疏离。
2018年初夏,弟弟背上行囊踏上了去成都的高铁。站台上,我望着他沉重的背包,感到一丝不舍。我说,毕竟是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仔细着些。弟弟调皮一笑,说:成都这么近,跟在家是一样的。
后来弟弟告诉我,初去成都的那段日子很是煎熬,但总算是过来了,就像连绵的雨天后忽然放晴,天空一片湛蓝,连风也是打着响哨的。
那段日子,他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穿梭,看报纸广告,上租房网浏览,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店面,几乎跑遍了蓉城。他偶尔给我来电话,我听出了他的疲惫和茫然,我宽慰他:没事儿,继续找,成都一定有属于你的小天地。他漫应着。那天晚上,他的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图片配的是成都太古里的灯火繁华,而文字显得落寞沮丧:“要怎样的努力?才能走近你!我在成都的街头流浪,每一块砖头都发烫。”看着这条动态,我心疼不已。
不久,弟弟终于找到一间合适的店面,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店面虽不很大,但干净亮堂。交付完手续的那天,他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一个小地方可以安放他小小的创业梦了,他为此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泪。紧接着他开始找人设计装修,前后又花去了不少时间。一切弄停当以后,他返回重庆将母亲和妻子接去了成都。
店面开业那天,重庆的亲朋好友订了花篮,鲜花分两边从门口延伸出去,摆得满满当当,姹紫嫣红的花朵向着明媚的阳光微笑,花香飘散在秋天的暖风中,浮在人们的鼻翼上,使人格外振奋。“重庆小面馆”几个红红的大字显得喜气洋洋,就像重庆小面麻辣鲜香的红油辣子一般,释放出使人垂涎的信息。
弟弟的小面馆自开业以来生意就火爆,成都人说,重庆人开的馆子东西好吃,成渝本是一家,口味都差不多;还有人说,重庆人耿直、勤快、爱干净,重庆人做的东西吃着放心。
生意做起来了,弟弟一家人的心也就踏实下来。偶尔他也忙里偷闲给自己放个假,带上母亲和妻子出去游览一番。
去杜甫草堂的时候,弟弟给我发来照片,他说:姐,这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居住过4年的地方,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成都人文的厚重。我将一张张照片放大仔细看,蓦然间,仿佛穿越到唐朝,亲见了安史之乱的重大变局,看到了杜甫携家眷于浣花溪畔修建茅屋,见杜甫于微雨的黄昏坐在窗前作诗吟唱。
偶尔他们也去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逛一逛,买点儿心仪的东西,拍拍照,然后心满意足地发个朋友圈:欢迎朋友们来我们大美成都打卡,好吃的、好玩儿的应有尽有。这口气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人了。
我常和母亲通电话。她跟我说成都的天气:冷了,热了,天晴了,下雨了,雨停了,云淡了;她跟我说她新交的朋友:房东人很好,还送来水果,隔壁超市的老板也是重庆人,我们常在一起聊天。有时,她边走路边和我说话,她说她在过马路,路边停了一辆红色的跑车,样子很好看;她说前面是天桥,她马上要过天桥了,当她站在天桥上,我就听见电话里传来喧嚣的车流声……
我在电话这头通过母亲了解着成都,我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母亲的脚步,母亲在成都的土地上走的或辛劳或轻盈的每一步,我的目光都紧紧跟随。
我有时候问母亲:您想家吗?母亲忽然停顿几秒,就是这停顿的几秒往往使我鼻酸。而后母亲总会说:成都很好,我们在这里赚到钱了,这里就让人觉得踏实,让人觉得踏实的地方就是家。
母亲觉得成都好,我也便默默地爱着那座我不曾生活过的城市了。成都于我,便不再陌生。我已随着弟弟和母亲的脚步一起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闻惯了属于成都的市井烟火气息,看遍了成都的繁花似锦,成都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我也都一一细数过了。我与成都已是“莫逆之交”了。
重庆人在成都,成都人在重庆,成渝两地在精神上已无边界,他们是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心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