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品分类管理 |
 |
建筑工程项目理实一体学习 |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重庆市工业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直为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学校看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特别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学校紧紧抓住“人”的发展为核心,以课题为引领,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变革育人方式,打造出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
“以赛定标、赛训融合,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一导向、两结合、三递进’课证融通改革与实践”、“基于校企共建物流工作室模式下《快递实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众多教学成果奖的涌现,是学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内涵质量发展最好的注解。
赛训融合
助力青年教师拔节成长
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得市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获得国家级行业教学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在全市中职学校中,重庆市工业学校的教师参赛成绩名列前茅。
诸多荣誉的背后,凝聚了学校长期以来的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
在重庆市工业学校看来,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品质的基础和保障,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关系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学校探索青年教师成长新途径,积极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经过4年积累,逐步形成了“以赛定标、赛训融合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由“名师工作室”团队组织按照“教师能力培养认证标准”,发起“课堂教学”比赛、微课设计比赛、PPT设计比赛、“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比赛等赛事,并由学校“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室”团队按照“教师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对青年教师实施培养,同时以比赛为目标,进行相关研学,“名师工作室”在比赛中验收培养效果。
据了解,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将教师实践的内容进行比赛项目化,使其成为教师研修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比赛对教师产生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动力,激励他们认真研修,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等知识,并运用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教学能力。
评价是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学校创造性地将比赛与青年教师培养评价相结合,构建了比赛验收培养的评价机制,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评价融入比赛之中,比赛实行淘汰制,全校教师观摩比赛,以“教考分离”的形式,主要考察教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情况,对落选者要求重新研修课程,唤醒教师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支懂理论、善实操、素养高的青年教师队伍崛起,正助力重庆市工业学校持续向好发展。
课证融通
打破能力进阶“天花板”
“越来越觉得选择职业教育是对的!”重庆市工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沈浩说。在校就读期间,他不但学到了一系列技术技能,更受益于“一导向、两结合、三递进”课证通融课程体系,实现了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毕业后,由于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沈浩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收入都比其他人高出一截。
在重庆市工业学校,像他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
围绕人的发展为核心,为解决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内容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解决与岗位需求贴合不够紧密、年轻教师技能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重庆市工业学校从2012年开始,以课程建设推动专业,构建了“一导向、两结合、三递进”课证通融课程体系。
何谓“一导向、两结合、三递进”课证通融课程体系?即以具体工作岗位对应具体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领域流程为纵向对应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具体工作步骤为横向对应学习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工学结合和理实结合的多样化模式,完成课程体系落地实施;以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保障学生跨职业适应能力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课程内容。
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工单引领八步教学”教学模式,形成了“两个三极、四个维度”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学校实行的这一课程体系,打通了由学到工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同时由于与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适应,加快了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学校校长杜宏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两导向、两结合、三递进”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也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促使教师新技术、新岗位的“先补给”,助力“3333阶梯培养、绩效考核”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以赛促教、促学、促改积极推动三教改革,业务精湛、实践出色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已经成型。
目前,重庆市工业学校实施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对校内2000余学生进行技能等级证书技能培训;学生参加重庆市技能比赛荣获二等奖6个、三等奖13个;参加全国职业院校BIM“建设教育杯”、全国高校BIM设计大赛等竞赛荣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金喇叭奖1个、三等奖1个。
共建课程
“强强联手”推进协同育人
完成快递分拣作业,协助客服找件、派件,进行发出货物打包……在重庆市工业学校的“物流工作室”中,学生们正在上《快递实务》课,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熟练物流工作流程。
“在物流工作室完成实训,就像在‘玩游戏’一样,每项工作流程,我可以实际参与,还有云计算帮忙,可以从不同方面看生产线情况。”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谭林说。
这是“基于校企共建物流工作室模式下《快递实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的一个缩影。
如何适应市场变化对物流快递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保“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方面一致?
重庆市工业学校根据市场调研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引企入校,与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公司合作,联合申通、中通、圆通、顺丰等知名快递公司,在国内首创校企共建、学生社团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校园物流工作室”,实现业务对接、内部管理、考核奖惩等环节的校企共建。学生还可以物流工作室为实习基地,有效利用时间,进行产教融合实习。
不仅如此,学校与快递公司首创合作开发《快递实务》活页式教材、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以“物流企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或产品”作为教材主体内容,提供丰富、适用和引领创新作用的多种类型立体化、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构建深度学习管理体系,实现教材多功能作用。同时,还邀请物流快递企业的经验丰富的员工成为兼职教师,深入到校园物流工作室指导业务,让师生更新业务技能、理念。
“基于校企共建物流工作室模式下《快递实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还为校园及周边区域提供快递收发服务。”该专业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目前已有500余名学生分批在工作室历练,提升了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队伍也得到快速成长。在重庆市2019年物流技能比赛中,教师组获得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学生获得1个二等奖;在全国“第五届长风学霸赛之传奇大战”运输模拟经营赛中,学生获得1个三等奖,教师获评“优秀导师”,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何霜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市工业学校提供